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年小词刷屏,寒假生活需要“诗情画意”

2023年01月17日 06:52   来源:红网   郭元鹏

  “满城辞旧迎新岁,新醅酒,小火炉,烟花朵朵,爆竹响四海。”“展望前途有多远,将登新人心头绪?迎新,来日好做新流!”……近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布置的一份新春习作展示在朋友圈刷屏了。初三年级同学原创的新年小词,字字句句灵动、可爱地展现了他们对于2023年满载的热爱与期待。不少网友感叹:“这样的新春作业怎能叫人不喜欢?”(1月16日《江苏科技报》)

  学生们的作品迅速火遍朋友圈,感动大家的不仅是一首首精致的小词,更是一颗颗火热的少年心。迎接新年,各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书写新年寄语,而一些学生使用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或者是“借鉴他人”的经典句子,要么就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固然这样的祝福语、期盼语也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可是却少了“文化的滋味”“原创的滋味”。而南京这家学校组织学生撰写的“新年小词”却有了“大的意义”。“小词”并不小,“小词”抒发的是真挚情怀,是壮志凌云,这样“诗情画意”的“新年小词”需要更多些。

  汉语汉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母语传承,我们理应将母语说得更好,用得更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我国领导人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新年小词”的更大意义,在于铺陈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的文化热情。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倡导,鼓励学生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涨碧波痕,浸香杏雨,烟霏陌上谁归。”这样的诗句,并非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而是出自于广州市执信中学一位16岁的初中生李千里之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能写能诵的“小诗人”。

  把汉字汉语学会,并不复杂。但是,把汉字汉语学好,却不简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在新课改之下,创设性的变革汉字汉语知识的教育模式,多些“诗情画意的教育”“诗情画意的活动”。比如,寒假期间,就应该多举办类似于“新年小词”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当“小李白”“小杜甫”,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寒假生活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实践。

  学生的新年小词刷屏,多些“少年情怀总是诗”挺好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年小词刷屏,寒假生活需要“诗情画意”

2023-01-17 06:52 来源:红网 郭元鹏

  “满城辞旧迎新岁,新醅酒,小火炉,烟花朵朵,爆竹响四海。”“展望前途有多远,将登新人心头绪?迎新,来日好做新流!”……近日,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布置的一份新春习作展示在朋友圈刷屏了。初三年级同学原创的新年小词,字字句句灵动、可爱地展现了他们对于2023年满载的热爱与期待。不少网友感叹:“这样的新春作业怎能叫人不喜欢?”(1月16日《江苏科技报》)

  学生们的作品迅速火遍朋友圈,感动大家的不仅是一首首精致的小词,更是一颗颗火热的少年心。迎接新年,各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书写新年寄语,而一些学生使用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或者是“借鉴他人”的经典句子,要么就是“生活中的大白话”。固然这样的祝福语、期盼语也是一种美好的期待,可是却少了“文化的滋味”“原创的滋味”。而南京这家学校组织学生撰写的“新年小词”却有了“大的意义”。“小词”并不小,“小词”抒发的是真挚情怀,是壮志凌云,这样“诗情画意”的“新年小词”需要更多些。

  汉语汉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母语传承,我们理应将母语说得更好,用得更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我国领导人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新年小词”的更大意义,在于铺陈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的文化热情。

  事实上,不少地方都提出“得语文者得天下”的倡导,鼓励学生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涨碧波痕,浸香杏雨,烟霏陌上谁归。”这样的诗句,并非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而是出自于广州市执信中学一位16岁的初中生李千里之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能写能诵的“小诗人”。

  把汉字汉语学会,并不复杂。但是,把汉字汉语学好,却不简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部门在新课改之下,创设性的变革汉字汉语知识的教育模式,多些“诗情画意的教育”“诗情画意的活动”。比如,寒假期间,就应该多举办类似于“新年小词”之类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当“小李白”“小杜甫”,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别化寒假生活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体验、实践。

  学生的新年小词刷屏,多些“少年情怀总是诗”挺好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