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水军”刷单终要自己埋单

2023年01月17日 06:36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近日,公安部通报了2022年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成果,其中的三起刷量控评典型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其一是某团伙操控数万个网络账号,专给直播间提供有偿代刷虚假评论、点赞、人气等服务,涉案金额2600余万元;其二是袁某某等人成立多家公司,以“补单”“兼职”为幌子招揽组织超12万名“刷手”刷单,涉案金额高达4.7亿元;第三个案例更惊人,陈某某等人搭建专门“刷单”平台,各地“刷手”通过刷单获取酬劳,该团伙涉案资金流水10亿余元,涉及虚假交易400余万单次、网店2.5万家。

  几个人合伙搭了个台子,就能笼络十几万兼职“刷手”,大家一起敲敲键盘、撒谎吹嘘,就能刷出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涉案金额,控评刷量的暴利空间可见一斑。数据背后,是多少网购消费者发现货不对板的憋屈,又有多少商家在“刷量违背底线、不刷卖不出去”的现实前孤立无援。规模庞大的“刷手”假造点赞量,“霸凌”评论区,伪饰直播间,虚构订单数,打乱本该规范的市场秩序,冲击着虚拟世界的消费信任关系。

  对刷口碑和信誉的网络行为,必须彻底“刷洗”,让网络水军为四处乱伸的黑手埋单。公安部此次通报的案例,罗列了相关黑灰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分工明确、涉及者众等事实细节,弄清楚了“谁在刷”、“怎么刷”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接下来对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侦破,也能提醒网购消费者擦亮眼睛,勿因轻信评论点赞而上当受骗。对于“刷手”背后的组织团伙顺藤摸瓜、一网打尽,更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震慑力。根据法律规定,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既然刷单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产生的又是公共性危害,清除这一乱象就该细细地查,重重地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向刷量控评“开刀”,公安机关还严厉打击了造谣引流、舆情敲诈、有偿删帖等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仅去年一年,共关闭“网络水军”账号530余万个,关停“网络水军”非法网站530余个,清理网上违法有害信息56.4万余条。有偿刷量或删帖,收割利益或流量,编造赞美之词或负面消息……就是在向网络空间注浑水、刮歪风、造假象。此次集群性打击释放了明确信号:虚拟社会也要遵从现实法治,对屏幕背后的违规违法者绝不纵容。

  网购市场的占比在攀升,网络信息的影响力在扩大,网络空间必须在正轨运行。抓住粉饰直播间和网购平台的幕后“黑手”,把各式各样的“网络水军”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犯,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水军”刷单终要自己埋单

2023-01-17 06:36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近日,公安部通报了2022年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成果,其中的三起刷量控评典型案例令人触目惊心:其一是某团伙操控数万个网络账号,专给直播间提供有偿代刷虚假评论、点赞、人气等服务,涉案金额2600余万元;其二是袁某某等人成立多家公司,以“补单”“兼职”为幌子招揽组织超12万名“刷手”刷单,涉案金额高达4.7亿元;第三个案例更惊人,陈某某等人搭建专门“刷单”平台,各地“刷手”通过刷单获取酬劳,该团伙涉案资金流水10亿余元,涉及虚假交易400余万单次、网店2.5万家。

  几个人合伙搭了个台子,就能笼络十几万兼职“刷手”,大家一起敲敲键盘、撒谎吹嘘,就能刷出动辄千万甚至上亿元涉案金额,控评刷量的暴利空间可见一斑。数据背后,是多少网购消费者发现货不对板的憋屈,又有多少商家在“刷量违背底线、不刷卖不出去”的现实前孤立无援。规模庞大的“刷手”假造点赞量,“霸凌”评论区,伪饰直播间,虚构订单数,打乱本该规范的市场秩序,冲击着虚拟世界的消费信任关系。

  对刷口碑和信誉的网络行为,必须彻底“刷洗”,让网络水军为四处乱伸的黑手埋单。公安部此次通报的案例,罗列了相关黑灰产业链上下游完整、分工明确、涉及者众等事实细节,弄清楚了“谁在刷”、“怎么刷”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接下来对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侦破,也能提醒网购消费者擦亮眼睛,勿因轻信评论点赞而上当受骗。对于“刷手”背后的组织团伙顺藤摸瓜、一网打尽,更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震慑力。根据法律规定,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既然刷单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产生的又是公共性危害,清除这一乱象就该细细地查,重重地罚。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向刷量控评“开刀”,公安机关还严厉打击了造谣引流、舆情敲诈、有偿删帖等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仅去年一年,共关闭“网络水军”账号530余万个,关停“网络水军”非法网站530余个,清理网上违法有害信息56.4万余条。有偿刷量或删帖,收割利益或流量,编造赞美之词或负面消息……就是在向网络空间注浑水、刮歪风、造假象。此次集群性打击释放了明确信号:虚拟社会也要遵从现实法治,对屏幕背后的违规违法者绝不纵容。

  网购市场的占比在攀升,网络信息的影响力在扩大,网络空间必须在正轨运行。抓住粉饰直播间和网购平台的幕后“黑手”,把各式各样的“网络水军”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犯,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