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价彩礼”,透支幸福

2023年01月16日 07:31   来源:广州日报   连海平

  近日,“江西1888万彩礼”的话题冲上热搜。不久,疑似“1888万彩礼”作者发文致歉,称自己是用匿名账号杜撰了一个上海年轻人被索要天价彩礼的故事。(1月14日《潇湘晨报》)

  东拼西凑、胡编乱造虚假故事,欺骗社会、误导公众,平台对这种无聊之徒只是永久封号算是轻饶了。一个荒诞不经的虚假故事,为何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除了对天价彩礼陋习的愤怒之情,恐怕还在于当地确实有部分地方存在彩礼泛滥、价格偏高等问题。一些地方的彩礼动辄数十万元,令男方苦不堪言。2021年3月,江西一家银行还曾经推出过最高30万元的“彩礼贷”,一时传为笑谈,后来被迅速叫停。

  鉴于此,一些地方和部门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力倡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比如,江西省萍乡市六部门于2022年5月印发《关于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为婚事花费设置了参考标准,且提倡“零彩礼”,不收或象征性收不超过3万元的彩礼(聘礼)。别说“零彩礼”,就算3万元,相信很多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翻开历史,1931年,中央苏区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其中规定禁止买卖婚姻,且“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并对大操大办婚礼的现象予以曝光,严肃处理参与其中的干部。

  彩礼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古代男子订婚,彩礼分成两部分,其中钱为财、物为礼,故称彩礼。男方力所能及给女方父母送点彩礼,以资助女方父母置办嫁妆、购买女方个人用品、贴补女方家庭等,本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个别女方父母不顾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开口索要天价彩礼,使彩礼成为孩子婚姻的绊脚石,就有点不近人情,乃至坑害孩子。倘若男方支付不起,不得不举债送彩礼,会导致小家庭经济受挫,个人精神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幸福;倘若男方不愿意,对天价彩礼心存芥蒂,他可能会认为妻子是自己花高价“买”来的,导致对妻子缺乏尊重和爱护。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对小家庭、对女主人都不是好事,为人父母者当三思,切莫因小失大。

  天价彩礼非治不可,萍乡市提倡“零彩礼”无疑是有的放矢。关键在于,如何让政府出台的倡导性规范求得最大公约数,被公众普遍接受,从而固化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式的民间规则。因此,需要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有效奖惩,使之成风化人,行之久远,让不合情不合理的天价彩礼早日退出舞台。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天价彩礼”,透支幸福

2023-01-16 07:31 来源:广州日报 连海平

  近日,“江西1888万彩礼”的话题冲上热搜。不久,疑似“1888万彩礼”作者发文致歉,称自己是用匿名账号杜撰了一个上海年轻人被索要天价彩礼的故事。(1月14日《潇湘晨报》)

  东拼西凑、胡编乱造虚假故事,欺骗社会、误导公众,平台对这种无聊之徒只是永久封号算是轻饶了。一个荒诞不经的虚假故事,为何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除了对天价彩礼陋习的愤怒之情,恐怕还在于当地确实有部分地方存在彩礼泛滥、价格偏高等问题。一些地方的彩礼动辄数十万元,令男方苦不堪言。2021年3月,江西一家银行还曾经推出过最高30万元的“彩礼贷”,一时传为笑谈,后来被迅速叫停。

  鉴于此,一些地方和部门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力倡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比如,江西省萍乡市六部门于2022年5月印发《关于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为婚事花费设置了参考标准,且提倡“零彩礼”,不收或象征性收不超过3万元的彩礼(聘礼)。别说“零彩礼”,就算3万元,相信很多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翻开历史,1931年,中央苏区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其中规定禁止买卖婚姻,且“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并对大操大办婚礼的现象予以曝光,严肃处理参与其中的干部。

  彩礼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重要的民俗之一。古代男子订婚,彩礼分成两部分,其中钱为财、物为礼,故称彩礼。男方力所能及给女方父母送点彩礼,以资助女方父母置办嫁妆、购买女方个人用品、贴补女方家庭等,本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个别女方父母不顾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开口索要天价彩礼,使彩礼成为孩子婚姻的绊脚石,就有点不近人情,乃至坑害孩子。倘若男方支付不起,不得不举债送彩礼,会导致小家庭经济受挫,个人精神压力加大,从而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幸福;倘若男方不愿意,对天价彩礼心存芥蒂,他可能会认为妻子是自己花高价“买”来的,导致对妻子缺乏尊重和爱护。无论出现何种情况,对小家庭、对女主人都不是好事,为人父母者当三思,切莫因小失大。

  天价彩礼非治不可,萍乡市提倡“零彩礼”无疑是有的放矢。关键在于,如何让政府出台的倡导性规范求得最大公约数,被公众普遍接受,从而固化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式的民间规则。因此,需要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有效奖惩,使之成风化人,行之久远,让不合情不合理的天价彩礼早日退出舞台。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