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不少和“万柳书院”标签有关的视频走红。起初是一个男生胯下运球的普通视频,却因为定位在“万柳书院”这一高档小区,以及被网友扒出齐白石真迹的画而走红。随后网络上掀起了定位“万柳书院”热潮,各路网红纷纷秀出自己的定位,有甚者一夜涨粉几十万。
而这一现象出来,网友热议纷纷,有人羡慕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人抵制网红变相炫富。今天,笔者想抛开少爷小姐滤镜,谈谈这次新闻事件背后的乱象。
笔者观察到评论区有很多自称“老奴”的网友,纷纷称视频博主们为“少爷”“主子”等。根据下发的问卷调查,有5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只是在玩梗,并未有其他想法;也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奴化的现象。但是超过51%的被调查者不认为这是一种向下歧视。今天,笔者并非想评论谁对谁错,也不怀有仇富心理,只是想探讨滤镜下的资本逻辑以及社会现状。
称呼的力量,语言的力量有多强大?在这种不平等的评论环境内,最开始也许是搞笑,但搞笑的本质慢慢侵入大脑就会转化为实体的刀刃。变相“矮化”自己让很多平凡的网友深深感到了差距和无力,而并没有多少正向激励。而为什么这种梗会火起来?“话语即权力”,一个社会为什么觉得这个好笑,为了什么而笑,这实际上是可以反映一些社会价值和社会导向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讽刺,但笔者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慢性自杀”。阿Q到不敢面对悬殊且难以弥补的现实,这种“讽刺”,以极强的传染性和感染力散播,有谁最后还会知道这一说法的初衷。
尤其在近几年,我们的确看到过许多涉及资源不平均的事件。而我们却逐渐从起初面对资源倾斜的愤怒与不公,到如今接受了这种不公并且笑着戏称自己为一声“老奴”。笔者认为,这与当下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个体付出了太多努力却难以取得想象中的进步与成就的无力和失落有关。从这背后,大家一边在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而奋力拼搏以至于疲倦了这种拼搏,一边又依托少爷小姐们身上这些和绝大多数人都有的优秀品质,来合理化拥有更多资源的事实。在这种相互矛盾中,笔者看到的是年轻人在前几年被热议的“内卷”环境中不断“被卷”然后“卷别人”,是年轻人“如果他的成功真的是因为他的努力,那为什么是他不是我”的疑问与妥协。
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营销号抓住了公众的这种心态,打造了一个“慕富”的虚伪世界。而这一流量运行的背后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隐性问题。当下,不少人陷入了“躺平主义”,梦想着一夜之间家财万贯,用家庭出身为自己的“摆烂”寻找借口,当看到不用努力就能拥有自己得不到的事物时,他们的反应是羡慕,是喊着“努力没用”,然后躲在屏幕后面喊着“主子”幻想下辈子的豪门生活。更有甚者在抖音里发布数千字表白长文,本质上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地位跨越的可能。
而“慕富”背后是什么呢?是凌弱,是将绝大多数平凡的我们以及我们拼尽全力的奋斗,却被打上了“老奴”的标签。这似乎在告诉公众,平凡人的努力,带来的也只是平凡。而少爷小姐们身上的品质并不是特有的,却因为有钱而被歌颂。而正是因为网络,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别人是怎么活的,导致了越来越多青年的焦虑和不安,就好像被用一个又一个视频嘲笑“做题家”们的努力。而网络中,那些“通过努力逆流而上”的故事渐渐不再引人注目、激起共鸣,而铺天盖地的是被富养的小公主,是娇生的大少爷。这种“跪下”的风气严重动摇了“努力造就成绩”的取向。
因此,我们是不是该回过头认真审视自己。不再去评判少爷小姐们的生活是刻苦勤奋还是纸醉金迷,而是踏实地想自己的未来,做自己的主宰。资源不平衡而带来的差距我们无法忽视,每个人展示自己的美好生活也都无可厚非,但没必要做资本操控下焦虑的木偶,没必要把自己的姿态奴化。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普通,但也不必刻意捧高别人的人生。警惕自我洗脑,每个人的价值都因人而异。心态放平、姿态放正,生而为人,没什么不同。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