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小火车票见证时代大变迁

2023年01月09日 06:47   来源:人民日报   崔妍

  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石家庄站站史馆内,展示了一套各个时期的火车票。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票……展柜里的一张张车票见证铁路交通的发展变迁。近年来,“无纸化”便捷出行逐渐普及,目前内地高铁和城铁已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火车票从“有”到“无”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国铁路服务的不断升级,也反映了出行日益便捷的时代进步。

  回望过去,第一代火车票是硬板票,从票格抽票、打印日期、算账、粘贴,流程全靠售票员手动完成,出一张票有时需要好几分钟。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推广使用,售票员只需手敲键盘输入日期、车次,就可实现一键出票,出票速度压缩到几十秒。2008年,随着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的蓝色票开始出现,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如今,随着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投入应用,火车票已变成电子形态。驱动这些变化的力量,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

  火车票的变迁史,也是乘客出行体验不断改善的过程。就买票而言,过去可能要彻夜排队才能抢购到一张返乡火车票,如今一键即可下单;过去“黄牛”猖獗,现在12306的“候补购票”功能可以更有效匹配旅客需求与余票信息。就检票而言,时下旅客只需刷有效身份证件就可进站上车,整体检票通行耗时缩短1/3以上,避免了车票丢失、挂失补票等问题。2022年,中老铁路昆磨段还推出计次票和定期票两种新型票制,一次购买、一次支付、多次使用,可享受折扣优惠,方便了商务差旅和通勤旅客出行。小小一张火车票背后,繁琐程序越来越少,出行越来越便捷。

  火车票的不断升级,出行体验的不断改善,得益于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路网规模质量大幅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全面跃升,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攀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2/3以上;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逾1万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内畅外联的发达交通网络,不仅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开启一段旅程、指向一个终点,无论火车票是何种形态,它都忠实服务人民的出行需求。火车票连接着城镇与乡村,为人们工作、返乡提供便利;火车票也可以让那些喜欢旅游看世界的人们,从生活日常奔向诗意远方……车票里头,有乡愁,也有梦想。一条条交通动脉,实实在在便利着人民群众的出行,也支撑着人们的团圆梦、求学梦、致富梦,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让流动中国持续焕发生机。

  2023年春运已经开启,探亲、旅游等旅客出行需求持续增长。为了让群众的返乡之路更顺畅、更温暖,各地区各部门推出了许多务实举措。以铁路春运为例,在全国3200余组动车组列车上,旅客都可通过扫描座椅扶手上的“铁路畅行码”,查询列车正晚点、运行位置、接续车次、交通接驳等出行服务信息。相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将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人民高品质出行需求也将得到更好满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小小火车票见证时代大变迁

2023-01-09 06:47 来源:人民日报 崔妍

  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石家庄站站史馆内,展示了一套各个时期的火车票。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票……展柜里的一张张车票见证铁路交通的发展变迁。近年来,“无纸化”便捷出行逐渐普及,目前内地高铁和城铁已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火车票从“有”到“无”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国铁路服务的不断升级,也反映了出行日益便捷的时代进步。

  回望过去,第一代火车票是硬板票,从票格抽票、打印日期、算账、粘贴,流程全靠售票员手动完成,出一张票有时需要好几分钟。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推广使用,售票员只需手敲键盘输入日期、车次,就可实现一键出票,出票速度压缩到几十秒。2008年,随着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的蓝色票开始出现,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如今,随着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投入应用,火车票已变成电子形态。驱动这些变化的力量,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

  火车票的变迁史,也是乘客出行体验不断改善的过程。就买票而言,过去可能要彻夜排队才能抢购到一张返乡火车票,如今一键即可下单;过去“黄牛”猖獗,现在12306的“候补购票”功能可以更有效匹配旅客需求与余票信息。就检票而言,时下旅客只需刷有效身份证件就可进站上车,整体检票通行耗时缩短1/3以上,避免了车票丢失、挂失补票等问题。2022年,中老铁路昆磨段还推出计次票和定期票两种新型票制,一次购买、一次支付、多次使用,可享受折扣优惠,方便了商务差旅和通勤旅客出行。小小一张火车票背后,繁琐程序越来越少,出行越来越便捷。

  火车票的不断升级,出行体验的不断改善,得益于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路网规模质量大幅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全面跃升,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攀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2/3以上;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逾1万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内畅外联的发达交通网络,不仅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开启一段旅程、指向一个终点,无论火车票是何种形态,它都忠实服务人民的出行需求。火车票连接着城镇与乡村,为人们工作、返乡提供便利;火车票也可以让那些喜欢旅游看世界的人们,从生活日常奔向诗意远方……车票里头,有乡愁,也有梦想。一条条交通动脉,实实在在便利着人民群众的出行,也支撑着人们的团圆梦、求学梦、致富梦,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让流动中国持续焕发生机。

  2023年春运已经开启,探亲、旅游等旅客出行需求持续增长。为了让群众的返乡之路更顺畅、更温暖,各地区各部门推出了许多务实举措。以铁路春运为例,在全国3200余组动车组列车上,旅客都可通过扫描座椅扶手上的“铁路畅行码”,查询列车正晚点、运行位置、接续车次、交通接驳等出行服务信息。相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将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人民高品质出行需求也将得到更好满足。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