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石家庄站站史馆内,展示了一套各个时期的火车票。硬板票、软纸票、磁介质票……展柜里的一张张车票见证铁路交通的发展变迁。近年来,“无纸化”便捷出行逐渐普及,目前内地高铁和城铁已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火车票从“有”到“无”的新变化,体现了中国铁路服务的不断升级,也反映了出行日益便捷的时代进步。
回望过去,第一代火车票是硬板票,从票格抽票、打印日期、算账、粘贴,流程全靠售票员手动完成,出一张票有时需要好几分钟。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打印的红色软纸票推广使用,售票员只需手敲键盘输入日期、车次,就可实现一键出票,出票速度压缩到几十秒。2008年,随着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的蓝色票开始出现,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如今,随着人脸识别等数字技术投入应用,火车票已变成电子形态。驱动这些变化的力量,是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潮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变向往。
火车票的变迁史,也是乘客出行体验不断改善的过程。就买票而言,过去可能要彻夜排队才能抢购到一张返乡火车票,如今一键即可下单;过去“黄牛”猖獗,现在12306的“候补购票”功能可以更有效匹配旅客需求与余票信息。就检票而言,时下旅客只需刷有效身份证件就可进站上车,整体检票通行耗时缩短1/3以上,避免了车票丢失、挂失补票等问题。2022年,中老铁路昆磨段还推出计次票和定期票两种新型票制,一次购买、一次支付、多次使用,可享受折扣优惠,方便了商务差旅和通勤旅客出行。小小一张火车票背后,繁琐程序越来越少,出行越来越便捷。
火车票的不断升级,出行体验的不断改善,得益于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路网规模质量大幅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全面跃升,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攀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占世界2/3以上;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逾1万列,“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内畅外联的发达交通网络,不仅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开启一段旅程、指向一个终点,无论火车票是何种形态,它都忠实服务人民的出行需求。火车票连接着城镇与乡村,为人们工作、返乡提供便利;火车票也可以让那些喜欢旅游看世界的人们,从生活日常奔向诗意远方……车票里头,有乡愁,也有梦想。一条条交通动脉,实实在在便利着人民群众的出行,也支撑着人们的团圆梦、求学梦、致富梦,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让流动中国持续焕发生机。
2023年春运已经开启,探亲、旅游等旅客出行需求持续增长。为了让群众的返乡之路更顺畅、更温暖,各地区各部门推出了许多务实举措。以铁路春运为例,在全国3200余组动车组列车上,旅客都可通过扫描座椅扶手上的“铁路畅行码”,查询列车正晚点、运行位置、接续车次、交通接驳等出行服务信息。相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效率的不断提升,我国将加快向交通强国迈进,人民高品质出行需求也将得到更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