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便捷的“智能”电视才是用户之需

2023年01月06日 08:51   来源:红网   廖予茜

  电视机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就连年轻人也直呼“搞不懂”。(1月5日 中国新闻网)

  过去的电视节目,一开就能看,频道虽有限但切换自由简单方便;但现在,想开电视得先开机顶盒,各种智能盒子都得通上电,且光遥控器就有两三个,密密麻麻的按钮,按错了一个键还很难“返回”,考验着视力、手指灵活度和智力。打开后还要先看一段广告,跳转两个页面后才能进入到你想看的节目。

  但是这远没有结束。接下来,各种软件和菜单推荐,看得人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就是找不到电视频道藏在哪里。在电视机里看电视,竟然还要充会员,而且哪怕充了一个会员、又充一个会员、再充一个会员,可能仍然无法看到你想看的所有影视内容。内嵌的多套不兼容的会员体系,让消费者陷入“套娃式充会员”的陷阱,让人“一充再充”。

  曾经插上电源一打开就能收看的电视,可能因为摇身一变升级成了“智能”电视,所以现在正变得越来越“考智商”。现在,年轻人更爱看手机、电脑,不爱看电视;中年人忙工作无暇收看;大概也就只剩老年人是电视的主要用户群了,但是许多老人自己开不了,都是等家人回来或请年轻人帮忙开电视。不要说不懂技术的老人“玩不转”,就算是观念和智能科技与时俱进的年轻人,但凡没有点水平和“高智商”,别说看节目、说不定连电视都打不开。中国家电网曾发布过一份《2022中国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称“近五成老人找不到想看的节目”,可想而知,“智能”电视有多为难老年人。

  “智能”电视为啥要设得像打通关游戏似的这么有难度呢?利润来源,预装APP平台等的抽成都是电视厂商收入的一部分;包括付费点播、安装费,小孩看动画片充包年会员和亲子会员等。可以理解电视厂商们想通过“客厅营销”把钱赚回来的想法,但是如此层层设卡、绑定或引导充值,加上越来越复杂的操作界面和不愉快的体验感,恐怕效果适得其反,“套路”太多终将作茧自缚。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节目,许多设备不清楚如何自由切换,遥控器和操作界面麻烦,看电视的过程如此“复杂”,以致出现“年轻人不爱看、中年人没空看、老年人看不着”的尴尬局面,这只会导致更多用户更快地放弃看电视,厂商将流失更多忠实的“老用户”。

  “智能”电视确实功能强大,但是真不适合用来“考智商”,尤其面向老年用户。能简单方便收视新闻、电视剧、综艺、养生节目才是老年人看电视的“主菜单”,他们几乎就没有与电视作游戏互动、购物观影充会员的需要;此外,观影可以个性化,但影视内容选项也不是越多越好,适合才最好;重点是,相关产商要重视用户反馈、做好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做好适老群体技术创新、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感,才有可能重获“回头客”。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便捷的“智能”电视才是用户之需

2023-01-06 08:51 来源:红网 廖予茜

  电视机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就连年轻人也直呼“搞不懂”。(1月5日 中国新闻网)

  过去的电视节目,一开就能看,频道虽有限但切换自由简单方便;但现在,想开电视得先开机顶盒,各种智能盒子都得通上电,且光遥控器就有两三个,密密麻麻的按钮,按错了一个键还很难“返回”,考验着视力、手指灵活度和智力。打开后还要先看一段广告,跳转两个页面后才能进入到你想看的节目。

  但是这远没有结束。接下来,各种软件和菜单推荐,看得人眼花缭乱、云里雾里就是找不到电视频道藏在哪里。在电视机里看电视,竟然还要充会员,而且哪怕充了一个会员、又充一个会员、再充一个会员,可能仍然无法看到你想看的所有影视内容。内嵌的多套不兼容的会员体系,让消费者陷入“套娃式充会员”的陷阱,让人“一充再充”。

  曾经插上电源一打开就能收看的电视,可能因为摇身一变升级成了“智能”电视,所以现在正变得越来越“考智商”。现在,年轻人更爱看手机、电脑,不爱看电视;中年人忙工作无暇收看;大概也就只剩老年人是电视的主要用户群了,但是许多老人自己开不了,都是等家人回来或请年轻人帮忙开电视。不要说不懂技术的老人“玩不转”,就算是观念和智能科技与时俱进的年轻人,但凡没有点水平和“高智商”,别说看节目、说不定连电视都打不开。中国家电网曾发布过一份《2022中国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称“近五成老人找不到想看的节目”,可想而知,“智能”电视有多为难老年人。

  “智能”电视为啥要设得像打通关游戏似的这么有难度呢?利润来源,预装APP平台等的抽成都是电视厂商收入的一部分;包括付费点播、安装费,小孩看动画片充包年会员和亲子会员等。可以理解电视厂商们想通过“客厅营销”把钱赚回来的想法,但是如此层层设卡、绑定或引导充值,加上越来越复杂的操作界面和不愉快的体验感,恐怕效果适得其反,“套路”太多终将作茧自缚。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节目,许多设备不清楚如何自由切换,遥控器和操作界面麻烦,看电视的过程如此“复杂”,以致出现“年轻人不爱看、中年人没空看、老年人看不着”的尴尬局面,这只会导致更多用户更快地放弃看电视,厂商将流失更多忠实的“老用户”。

  “智能”电视确实功能强大,但是真不适合用来“考智商”,尤其面向老年用户。能简单方便收视新闻、电视剧、综艺、养生节目才是老年人看电视的“主菜单”,他们几乎就没有与电视作游戏互动、购物观影充会员的需要;此外,观影可以个性化,但影视内容选项也不是越多越好,适合才最好;重点是,相关产商要重视用户反馈、做好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做好适老群体技术创新、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感,才有可能重获“回头客”。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