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好“组合拳”让经济暖起来

2022年12月29日 07:2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东部多个省份“包机出海”抢订单、中部不少城市集中开工重大项目、西部一些地方忙着招商推介……年末岁尾,各地抢抓时间、鼓起干劲,经济活力加快升腾,市场信心持续恢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面对多重压力,需打好“组合拳”,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和动力,让经济加快暖起来。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按照党中央部署,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要保障产业稳定运行,努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关键环节不能中断;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加速释放经济活力。今年已经出台实施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明年还将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打好“组合拳”,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近期,从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到着力做好稳物价、稳就业工作,从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到出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规划接力推出,各地要紧抓时间窗口,狠抓政策落实,扛起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责任,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超1.6亿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要打好“组合拳”,为广大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下,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

  2023年即将到来,各地各部门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担当实干的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打好“组合拳”让经济暖起来

2022-12-29 07:2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东部多个省份“包机出海”抢订单、中部不少城市集中开工重大项目、西部一些地方忙着招商推介……年末岁尾,各地抢抓时间、鼓起干劲,经济活力加快升腾,市场信心持续恢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面对多重压力,需打好“组合拳”,不断增强发展信心和动力,让经济加快暖起来。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按照党中央部署,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要保障产业稳定运行,努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关键环节不能中断;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加速释放经济活力。今年已经出台实施一系列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结构优化的政策,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明年还将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打好“组合拳”,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近期,从深入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到着力做好稳物价、稳就业工作,从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到出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一系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政策、规划接力推出,各地要紧抓时间窗口,狠抓政策落实,扛起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责任,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超1.6亿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要打好“组合拳”,为广大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下,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

  2023年即将到来,各地各部门拿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担当实干的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