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私人定制”化妆品卸下妆

2022年12月29日 06:49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一些量肤定制的化妆品,只是听上去很美。

  定制化方案、针对性配比、宣称“效果惊人”……日前,有调查发现,一些网购平台和直播间打出“私人定制”口号售卖“特”字号化妆品。而至于产品有无经过行政许可检验等,很多卖家含糊其词。

  近年来,定制化妆品的概念越发流行,不少知名美妆品牌也在纷纷布局。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肌肤问题,继而比较青睐个性化的单品。从供给端来看,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之下,企业开拓更加细分的品类,有利于避免产品同质化,推动自身品牌建设。

  然而,对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而言,能否定制还要打个问号。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特殊化妆品”指的是“用于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的化妆品以及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其“特殊”在介于药品和化妆品之间,是含有药效成分的化妆品,因此,它势必要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可以想象,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复杂的备案、较高的生产成本,都对“私人定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让人怀疑,其现实操作性到底有多大。

  事实上,今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文通知在部分地区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时,就曾明确指出,“特殊化妆品”不在试点之列。也就是说,就算不考虑安全问题,商家如果销售美白霜、祛斑精华液此类定制化的特殊化妆品,也会因未经备案销售而受到处罚。

  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乱象还不止这些。如有一些商家将“材料包”卖给顾客,后者再进行自制,以此来实现“私人定制”效果,本质上还是炒噱头、玩概念,将生产和风险都一并转移给消费者:加工环境不符合条件、调配比例做不到精准控制、操作过程的偏差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造成健康隐患。很显然,这是典型的“甩手掌柜”行为,踩到了法律的红线,决不能姑息。另外,不少“特”字号化妆品还存在夸大效果、虚假宣传等现象,如一家精油批发店,其主要销售“淡斑消斑精华液”,并称具有奇效,但商品评论区有许多买家反映该产品并没有祛斑效果。如此肆意地流向市场,说到底都是利益在作祟。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离不开有效的监管。鉴于不少乱象都发生在网售环节,交易的隐蔽性较强,而化妆品行业涉及卫生、食药监等多个部门,可能出现监管效率不高、“牛栏关不住猫”的情况。对此,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对试图侥幸过关者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在备案、检测、留样、销售管理等方面,监管的智慧也要做加法,如可以采用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源头,堵住去路,该清理的清理,该追究的追究。只有真正纠住非法经营的害群之马,让守规矩的企业感受到公平,才能还化妆品市场以应有的干净和清爽。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也要擦亮眼睛,提高维权意识,学会仔细辨别广告信息。需要某种功能类型产品可以理解,但在想要下手之前,不妨多问一下自己:“私人定制”真的有必要吗?“一人一方”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换了一种“马甲”的“智商税”?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给“私人定制”化妆品卸下妆

2022-12-29 06:49 来源:南方日报 钟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一些量肤定制的化妆品,只是听上去很美。

  定制化方案、针对性配比、宣称“效果惊人”……日前,有调查发现,一些网购平台和直播间打出“私人定制”口号售卖“特”字号化妆品。而至于产品有无经过行政许可检验等,很多卖家含糊其词。

  近年来,定制化妆品的概念越发流行,不少知名美妆品牌也在纷纷布局。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肌肤问题,继而比较青睐个性化的单品。从供给端来看,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之下,企业开拓更加细分的品类,有利于避免产品同质化,推动自身品牌建设。

  然而,对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而言,能否定制还要打个问号。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特殊化妆品”指的是“用于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的化妆品以及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其“特殊”在介于药品和化妆品之间,是含有药效成分的化妆品,因此,它势必要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可以想象,收集数据的准确性、复杂的备案、较高的生产成本,都对“私人定制”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让人怀疑,其现实操作性到底有多大。

  事实上,今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文通知在部分地区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时,就曾明确指出,“特殊化妆品”不在试点之列。也就是说,就算不考虑安全问题,商家如果销售美白霜、祛斑精华液此类定制化的特殊化妆品,也会因未经备案销售而受到处罚。

  特殊用途化妆品的乱象还不止这些。如有一些商家将“材料包”卖给顾客,后者再进行自制,以此来实现“私人定制”效果,本质上还是炒噱头、玩概念,将生产和风险都一并转移给消费者:加工环境不符合条件、调配比例做不到精准控制、操作过程的偏差等,都会影响产品质量,造成健康隐患。很显然,这是典型的“甩手掌柜”行为,踩到了法律的红线,决不能姑息。另外,不少“特”字号化妆品还存在夸大效果、虚假宣传等现象,如一家精油批发店,其主要销售“淡斑消斑精华液”,并称具有奇效,但商品评论区有许多买家反映该产品并没有祛斑效果。如此肆意地流向市场,说到底都是利益在作祟。

  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离不开有效的监管。鉴于不少乱象都发生在网售环节,交易的隐蔽性较强,而化妆品行业涉及卫生、食药监等多个部门,可能出现监管效率不高、“牛栏关不住猫”的情况。对此,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对试图侥幸过关者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在备案、检测、留样、销售管理等方面,监管的智慧也要做加法,如可以采用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源头,堵住去路,该清理的清理,该追究的追究。只有真正纠住非法经营的害群之马,让守规矩的企业感受到公平,才能还化妆品市场以应有的干净和清爽。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也要擦亮眼睛,提高维权意识,学会仔细辨别广告信息。需要某种功能类型产品可以理解,但在想要下手之前,不妨多问一下自己:“私人定制”真的有必要吗?“一人一方”到底是技术创新,还是换了一种“马甲”的“智商税”?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