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为汽车数据加把安全锁

2022年12月23日 0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蔚来汽车21日就用户数据遭窃发表致歉声明,证实其用户数据被泄露传闻。声明显示,遭窃数据为2021年8月之前的部分用户基本信息和车辆销售信息。公司曾收到外部邮件,以数据泄露勒索225万美元等额比特币。蔚来汽车称,将协同有关执法部门深入调查此次事件,并依法坚决打击相关的数据窃取、买卖行为。

  事实上,蔚来汽车并不是第一家出现数据泄露的车企。此前,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均遭遇过类似案件。虽然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蔚来汽车被窃数据尚未涉及车辆驾驶安全等,但这一事件为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变革的汽车产业,敲响了数据安全保护的警钟。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汽车正加速“进化”,成为继手机之后的又一移动智能终端,并催生出全新体验。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决定体验。汽车智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用户让渡了大量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地理位置、基础信息,还包括车内私密空间内语音、画面,甚至是个体的诸多生物特征数据。

  不过,如果汽车数据处理不当,也会带来较大风险。具体风险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行车安全。联网让网络上的黑客有机会攻入车辆,可能控制车辆行驶,给行车安全带来危险。二是用户隐私安全。智能汽车上装载的传感器会对车上用户,乃至车外行人持续获取信息,涉及用户隐私。三是国家安全。智能汽车上大量的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扫描路面和周围交通环境,获取大量地理信息,涉及国家信息安全。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数据无疑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石。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守好数据安全,不仅关乎用户权益,更关乎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车企要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数据不仅涉及汽车企业自身的经营安全、商业安全、技术保密安全等,还涉及行业安全、用户安全、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因此,这不仅要求车企树立数据安全观,还要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全过程中,从技术上保证数据安全,并有合理合法的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

  其次,行业要建立安全监测机制。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数据资源不共享。不同企业、企业跟政府之间、企业与研究院之间存在一定割裂。然而,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的研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合作,这就需要行业建立一个好的机制、体制,把政产学研很好地连接起来,共同构建数据安全监测能力,进而实时发布车端的风险,主动发现预警和处理一些异常风险。事实上,这种监测机制对车企非常必要,能有效避免因车辆发生风险未能及时知晓的困境。

  此外,还要平衡好技术创新与数据安全的关系。数据安全很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项新技术产生时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因为过于担心,简单地从避免问题出现的角度考虑,禁止或者限制智能汽车大数据的使用,就堵住了技术创新的道路。大数据是智能汽车快速迭代的基础。在技术创新和数据安全关系上,切不可因噎废食,因有数据安全隐患,而遏制创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为汽车数据加把安全锁

2022-12-23 0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蔚来汽车21日就用户数据遭窃发表致歉声明,证实其用户数据被泄露传闻。声明显示,遭窃数据为2021年8月之前的部分用户基本信息和车辆销售信息。公司曾收到外部邮件,以数据泄露勒索225万美元等额比特币。蔚来汽车称,将协同有关执法部门深入调查此次事件,并依法坚决打击相关的数据窃取、买卖行为。

  事实上,蔚来汽车并不是第一家出现数据泄露的车企。此前,大众、丰田、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均遭遇过类似案件。虽然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蔚来汽车被窃数据尚未涉及车辆驾驶安全等,但这一事件为正在加速向智能化变革的汽车产业,敲响了数据安全保护的警钟。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汽车正加速“进化”,成为继手机之后的又一移动智能终端,并催生出全新体验。软件定义汽车,数据决定体验。汽车智能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在于用户让渡了大量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地理位置、基础信息,还包括车内私密空间内语音、画面,甚至是个体的诸多生物特征数据。

  不过,如果汽车数据处理不当,也会带来较大风险。具体风险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行车安全。联网让网络上的黑客有机会攻入车辆,可能控制车辆行驶,给行车安全带来危险。二是用户隐私安全。智能汽车上装载的传感器会对车上用户,乃至车外行人持续获取信息,涉及用户隐私。三是国家安全。智能汽车上大量的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扫描路面和周围交通环境,获取大量地理信息,涉及国家信息安全。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数据无疑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石。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守好数据安全,不仅关乎用户权益,更关乎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车企要强化数据安全管理。数据不仅涉及汽车企业自身的经营安全、商业安全、技术保密安全等,还涉及行业安全、用户安全、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因此,这不仅要求车企树立数据安全观,还要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全过程中,从技术上保证数据安全,并有合理合法的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

  其次,行业要建立安全监测机制。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数据资源不共享。不同企业、企业跟政府之间、企业与研究院之间存在一定割裂。然而,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的研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家合作,这就需要行业建立一个好的机制、体制,把政产学研很好地连接起来,共同构建数据安全监测能力,进而实时发布车端的风险,主动发现预警和处理一些异常风险。事实上,这种监测机制对车企非常必要,能有效避免因车辆发生风险未能及时知晓的困境。

  此外,还要平衡好技术创新与数据安全的关系。数据安全很重要,但我们也要看到,任何一项新技术产生时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因为过于担心,简单地从避免问题出现的角度考虑,禁止或者限制智能汽车大数据的使用,就堵住了技术创新的道路。大数据是智能汽车快速迭代的基础。在技术创新和数据安全关系上,切不可因噎废食,因有数据安全隐患,而遏制创新。(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