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 细致筹谋筑起坚实堤坝

2022年12月21日 09:07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一场新的严峻考验即将到来。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屹19日称,专家预测广州市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它不只是提醒疾控部门,而且还提醒包括医院和药物生产、流通储备和相关公共服务业等,都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做好充足准备,积极迎接疫情高峰的挑战。

  近日,不少市民发现周围的亲人和同事等,越来越多的人“阳”了,有的家庭全家“中招”,快递和外卖队伍减员严重。如果说,前三年由于防控严格,人们对感染病毒感觉还不那么明显,那么,最近一两周,人们是真实体会到了“新冠就在身边”。医疗部门则更直接地承受到这种冲击。12月份以来,广州市发热门诊就诊量持续走高,就诊患者中,青壮年占比高达86%。

  这或许将是广州这座城市可能会遭受的前所未有的考验。虽说新冠病毒历经多次变异,其致病性和重症率已大为降低,但它毕竟传播性极强,易造成大范围人群的感染。对于一个约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人口众多、人员密集,高峰期将面临大量涌入的门诊病人,药物使用及病人收治等可能呈大幅增长,甚或超过医院的承载极限。在此情况下,能否让患者都得到及时诊治,如何减轻群众的痛苦?又如何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凡此种种,无不考验着城市管理及相关部门和行业。

  据悉,为应对疫情高峰,广州市正加强医疗资源储备,提升救治能力,全方位、多层面地做好备战措施。如实施发热门诊和ICU重症救治倍增计划,动态调整发热门诊配置,必要时可将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转化为发热门诊。同时,全力做好医务人员和药品物资调配,加大急需药品的生产供应,强化重点人群和农村医疗服务等。这些措施为抵御疫情洪峰筑起了坚实的堤坝。

  不仅如此,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和广泛性,我们的应对措施还要细些,再细些!各方面的准备和应对预案也要足些,再足些!面对这样一场世所罕见的世纪疫情,我们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既不需要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危机既要保持高度警觉,更要有快速有效的化解措施。要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尽最大努力为百姓提供便利,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因应对不力而出现疫情次生灾害。

  (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 细致筹谋筑起坚实堤坝

2022-12-21 09:07 来源:羊城晚报 阅尽

  一场新的严峻考验即将到来。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屹19日称,专家预测广州市疫情将在2023年1月上旬达到高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它不只是提醒疾控部门,而且还提醒包括医院和药物生产、流通储备和相关公共服务业等,都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做好充足准备,积极迎接疫情高峰的挑战。

  近日,不少市民发现周围的亲人和同事等,越来越多的人“阳”了,有的家庭全家“中招”,快递和外卖队伍减员严重。如果说,前三年由于防控严格,人们对感染病毒感觉还不那么明显,那么,最近一两周,人们是真实体会到了“新冠就在身边”。医疗部门则更直接地承受到这种冲击。12月份以来,广州市发热门诊就诊量持续走高,就诊患者中,青壮年占比高达86%。

  这或许将是广州这座城市可能会遭受的前所未有的考验。虽说新冠病毒历经多次变异,其致病性和重症率已大为降低,但它毕竟传播性极强,易造成大范围人群的感染。对于一个约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人口众多、人员密集,高峰期将面临大量涌入的门诊病人,药物使用及病人收治等可能呈大幅增长,甚或超过医院的承载极限。在此情况下,能否让患者都得到及时诊治,如何减轻群众的痛苦?又如何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凡此种种,无不考验着城市管理及相关部门和行业。

  据悉,为应对疫情高峰,广州市正加强医疗资源储备,提升救治能力,全方位、多层面地做好备战措施。如实施发热门诊和ICU重症救治倍增计划,动态调整发热门诊配置,必要时可将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转化为发热门诊。同时,全力做好医务人员和药品物资调配,加大急需药品的生产供应,强化重点人群和农村医疗服务等。这些措施为抵御疫情洪峰筑起了坚实的堤坝。

  不仅如此,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性和广泛性,我们的应对措施还要细些,再细些!各方面的准备和应对预案也要足些,再足些!面对这样一场世所罕见的世纪疫情,我们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既不需要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危机既要保持高度警觉,更要有快速有效的化解措施。要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尽最大努力为百姓提供便利,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因应对不力而出现疫情次生灾害。

  (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