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发放“低温津贴”不该是一道难题

2022年12月20日 09:5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叶金福

  随着多地气温聚降,低温津贴的话题再次受到关注。低温津贴是用人单位应给予低温作业劳动者的法定劳动津贴,不过,记者采访发现,这笔津贴年年呼吁,却年年“遇冷”,难以真正温暖户外劳动者。专家建议,对明显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工种,要围绕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促进低温津贴制度落地。(12月19日《工人日报》)

  近些天,随着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多地开启了“速冻”模式,这对广大户外劳动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

  据了解,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常年从事户外劳动,比如:环卫工人、交通警察、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等,他们往往是在炎炎夏日冒酷暑,在寒冷冬日顶寒风,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的我们城市的整洁,交通的畅通,生活的便捷。可以说,这些户外劳动者无疑是值得尊敬的,更值得社会各界的关爱。而给他们按时发放高温津贴和低温津贴就是一种最好的关爱。

  近年来,各地各用人单位基本上能按时给户外劳动者发放相应的“高温津贴”,但却往往忽略了“低温津贴”。这显然是一种“失误”。

  众所周知,高温津贴是用人单位给予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属于法定劳动津贴。而同样,低温津贴也是用人单位给予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也属于法定劳动津贴。因此,用人单位有义务给户外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自然也有义务给户外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

  近年来,各地也相继出台规定,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按时发放“低温津贴”。但一些用人单位却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致使发放“低温津贴”成了一种奢望,一道难题。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发放“低温津贴”成为一道难题,还需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双向发力”。一方面,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应切实担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作用,加强对一线户外劳动者低温作业、露天作业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存有“打折扣”或不及时发放“低温津贴”的现象,就要予以督促整改。对于用人单位拒不整改的,工会组织应当提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工会组织。另一方面,各地劳动监察部门应积极履职,要为户外劳动者“撑腰”,既要督促用人单位按照《寒冷季节室外劳动保护规定》等法规政策的要求,严格落实“低温津贴”的发放,又要通过法律渠道给予一定的惩处,从而倒逼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低温津贴”。

  同时,户外劳动者也要学会维权。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部门要积极为户外劳动者畅通维权绿色通道,鼓励广大户外劳动者积极大胆举报,既要保障广大户外劳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又要帮助广大户外劳动者学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当然,除了督促用人单位按时发放“低温津贴”外,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户外劳动项目和作业方式,或为寒冷季节户外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劳动保护设施等服务,以减轻劳动强度,达到关爱户外劳动者的目的,这远比发放“低温津贴”要强的多。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发放“低温津贴”不该是一道难题

2022-12-20 09:56 来源:四川新闻网 叶金福

  随着多地气温聚降,低温津贴的话题再次受到关注。低温津贴是用人单位应给予低温作业劳动者的法定劳动津贴,不过,记者采访发现,这笔津贴年年呼吁,却年年“遇冷”,难以真正温暖户外劳动者。专家建议,对明显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工种,要围绕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促进低温津贴制度落地。(12月19日《工人日报》)

  近些天,随着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多地开启了“速冻”模式,这对广大户外劳动者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

  据了解,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得不常年从事户外劳动,比如:环卫工人、交通警察、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等,他们往往是在炎炎夏日冒酷暑,在寒冷冬日顶寒风,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换来的我们城市的整洁,交通的畅通,生活的便捷。可以说,这些户外劳动者无疑是值得尊敬的,更值得社会各界的关爱。而给他们按时发放高温津贴和低温津贴就是一种最好的关爱。

  近年来,各地各用人单位基本上能按时给户外劳动者发放相应的“高温津贴”,但却往往忽略了“低温津贴”。这显然是一种“失误”。

  众所周知,高温津贴是用人单位给予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属于法定劳动津贴。而同样,低温津贴也是用人单位给予在低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也属于法定劳动津贴。因此,用人单位有义务给户外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自然也有义务给户外劳动者发放“低温津贴”。

  近年来,各地也相继出台规定,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按时发放“低温津贴”。但一些用人单位却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致使发放“低温津贴”成了一种奢望,一道难题。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止发放“低温津贴”成为一道难题,还需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部门的“双向发力”。一方面,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应切实担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要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作用,加强对一线户外劳动者低温作业、露天作业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存有“打折扣”或不及时发放“低温津贴”的现象,就要予以督促整改。对于用人单位拒不整改的,工会组织应当提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工会组织。另一方面,各地劳动监察部门应积极履职,要为户外劳动者“撑腰”,既要督促用人单位按照《寒冷季节室外劳动保护规定》等法规政策的要求,严格落实“低温津贴”的发放,又要通过法律渠道给予一定的惩处,从而倒逼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低温津贴”。

  同时,户外劳动者也要学会维权。工会组织和劳动监察部门要积极为户外劳动者畅通维权绿色通道,鼓励广大户外劳动者积极大胆举报,既要保障广大户外劳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又要帮助广大户外劳动者学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以维护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当然,除了督促用人单位按时发放“低温津贴”外,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户外劳动项目和作业方式,或为寒冷季节户外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劳动保护设施等服务,以减轻劳动强度,达到关爱户外劳动者的目的,这远比发放“低温津贴”要强的多。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