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全生产工作须走好群众路线

2022年12月14日 09:51   来源:法治日报   邢承木

  为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前不久,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座谈交流、视频汇报、明察暗访、受理举报等方式,提高督导检查质效,确保问题隐患整改到位。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近期一些地方先后发生厂房仓库、建设项目火灾、钢企脱硫灰埋压等安全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领域仍存在安全管理不严格、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不到位等问题。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非常及时且很有必要。

  面对各行业各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如果仅靠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远远不够。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也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制胜法宝。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工作,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工作力度。今年3月底,国务院安委会制定了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重奖激励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是重要内容之一。随后,应急管理部上线了安全生产举报系统,让群众举报身边的风险隐患更方便。这是发动群众力量,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有力举措,既体现了欢迎群众参与监督的诚意,也彰显了对事故隐患“零容忍”的坚定决心。

  同时,应急管理部于近日发布了5个安全生产举报典型案例,也充分体现了群众举报对于保障安全生产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比如,今年5月,贵州省毕节市安委办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某煤矿存在从业人员培训造假、爆破管理不规范等安全问题,经查举报事项属实。又如,今年3月,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某企业非法储存危险化学品,经查证属实。这些举报有效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举报群众也都得到了应有的表彰奖励。这些典型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范本,必将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的动力和热情。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开展好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群众的力量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有奖举报机制,用好群众监督这把“利器”,鼓励、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及时报告身边的风险隐患,特别是鼓励内部人员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让职能部门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凝心聚力守牢安全底线,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为了让群众会监督、敢监督,有能力监督,也要从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入手,面向社会公众、企业从业人员,要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及举报投诉知识。对于群众投诉举报的安全生产线索,要坚持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究其必严,及时公布和反馈查处结果,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安全治理,借助群众的慧眼和力量,让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安全生产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作为公众,也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增强主人翁意识,而不能认为安全生产是政府的事、企业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要积极争做安全生产的参与者、推动者,发现安全隐患主动反映上报,为减少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贡献一份力量,齐心协力筑牢安全生产“铜墙铁壁”。

  监管部门责任重大

  加强安全管理,预防生产事故,生产经营企业和监管部门责任重大。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检查考评制度,切实把安全要求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教育职工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严禁“带病”作业。各级监管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深入排查整治矿山、危化、交通、建筑、消防、燃气等高危行业领域风险隐患,尤其要严密防范因年底抢工期、赶进度造成的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加大对企业领导干部和监管执法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安全监管不负责任,监管措施不落实,造成重大事故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河北 李忠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安全生产工作须走好群众路线

2022-12-14 09:51 来源:法治日报 邢承木

  为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前不久,国务院安委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国务院安委会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座谈交流、视频汇报、明察暗访、受理举报等方式,提高督导检查质效,确保问题隐患整改到位。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近期一些地方先后发生厂房仓库、建设项目火灾、钢企脱硫灰埋压等安全事故,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领域仍存在安全管理不严格、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不到位等问题。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非常及时且很有必要。

  面对各行业各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如果仅靠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远远不够。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也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制胜法宝。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工作,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工作力度。今年3月底,国务院安委会制定了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重奖激励安全生产隐患举报是重要内容之一。随后,应急管理部上线了安全生产举报系统,让群众举报身边的风险隐患更方便。这是发动群众力量,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有力举措,既体现了欢迎群众参与监督的诚意,也彰显了对事故隐患“零容忍”的坚定决心。

  同时,应急管理部于近日发布了5个安全生产举报典型案例,也充分体现了群众举报对于保障安全生产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比如,今年5月,贵州省毕节市安委办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某煤矿存在从业人员培训造假、爆破管理不规范等安全问题,经查举报事项属实。又如,今年3月,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某企业非法储存危险化学品,经查证属实。这些举报有效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举报群众也都得到了应有的表彰奖励。这些典型案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范本,必将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监督的动力和热情。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开展好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和督导检查,群众的力量至关重要。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有奖举报机制,用好群众监督这把“利器”,鼓励、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及时报告身边的风险隐患,特别是鼓励内部人员举报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让职能部门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凝心聚力守牢安全底线,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为了让群众会监督、敢监督,有能力监督,也要从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入手,面向社会公众、企业从业人员,要广泛深入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及举报投诉知识。对于群众投诉举报的安全生产线索,要坚持有举必查、查实必究、究其必严,及时公布和反馈查处结果,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安全治理,借助群众的慧眼和力量,让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无处藏身。

  安全生产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作为公众,也应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时刻绷紧安全之弦,增强主人翁意识,而不能认为安全生产是政府的事、企业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要积极争做安全生产的参与者、推动者,发现安全隐患主动反映上报,为减少各类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贡献一份力量,齐心协力筑牢安全生产“铜墙铁壁”。

  监管部门责任重大

  加强安全管理,预防生产事故,生产经营企业和监管部门责任重大。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检查考评制度,切实把安全要求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教育职工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严禁“带病”作业。各级监管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深入排查整治矿山、危化、交通、建筑、消防、燃气等高危行业领域风险隐患,尤其要严密防范因年底抢工期、赶进度造成的风险隐患,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要加大对企业领导干部和监管执法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安全监管不负责任,监管措施不落实,造成重大事故的,必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河北 李忠勇)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