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酒店对女顾客造黄谣?摒弃“荡妇羞辱”任重道远

2022年12月13日 10:14   来源:红网   王紫嫣

  近日,一则关于杭州椰子酒店对女顾客造黄谣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根据部分媒体报道,有网友反映,杭州椰子酒店对女顾客造黄谣,称她房间有多名男性进入。酒店人员回应,起因系顾客未按时退房拒付延时费,前台和顾客起争执互骂,不明真相的网友起哄。12月9日,就该事件,杭州上城发布官方微博发布权威消息——网传椰子酒店与女顾客纠纷一事,经核实为2020年12月16日,酒店与一名顾客发生消费纠纷,事发后酒店已向当事人道歉。(12月9日《钱江晚报》) 

  尽管该事件的黄谣究竟由谁而起尚且存疑,但映射出的是社会生活中“荡妇羞辱”时有发生。“荡妇羞辱”是指人们贬低或嘲笑某些女性的一种可悲社会现象,在“荡妇羞辱”文化中,女性被羞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着装较为性感暴露、言行放浪,或者仅仅是谣传她言行放浪。比如,2020年上海CP26漫展上流出的“不雅”视频让作为当事者的女生饱受舆论的“荡妇羞辱”。视频中,拍摄者指责镜头中身穿JK制服的女生动作不雅,并呼叫保安予以制止。尽管后续该女生公开道歉,说自己并非故意博眼球出位,仍然不断有网友对其进行言语羞辱。

  其实,“荡妇羞辱”并非什么新名词,此类文化现象早已有之。“荡妇羞辱”文化是父权制的产物,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不易撼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女性成为这种腐朽文化的牺牲品。当性骚扰事件发生时,讨论女性的穿着、女性的姿态,讨论女性出现的时间与地点,讨论女性的过往经历与自我管理;当女同事升职时,揣测其升职的正当性;当女性的着装性感时,奉劝女性“自重”,质疑女性的穿衣心理甚至职业……这其实都是在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

  “荡妇羞辱”文化还存在于对两性不同的宽容程度中,当男女双方共同陷入性丑闻,女性常常是被谴责与批评的焦点,男性却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受害方。在女性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中,“荡妇羞辱”文化如影随形,女性的身材、衣着、婚恋和生育状况都有可能成为其遭受“荡妇羞辱”的切口。“荡妇羞辱”深植于社会之中,并在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上演着。

  与此同时,部分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也使得“荡妇羞辱”文化的枷锁更加坚硬。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被定义为,“女性内化第三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将自己当作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对待”,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在“荡妇羞辱”文化的长期浸淫下,有的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种腐朽文化,助长了“荡妇羞辱”文化的蔓延。

  杭州椰子酒店事件中的前台与顾客,相互指责对方不自重,以女性的贞操作为攻击对方的利器,这其实就是“荡妇羞辱”文化经过女性内化后的鲜活案例。同为“荡妇羞辱”文化的受害者,女性本应凝聚起反抗腐朽文化的力量,但事实上,一些女性也沦为了“荡妇羞辱”的行为者,对其他女性释放更大的恶意。正如加·泽文在《太年轻》一书中所认为:很多女性意识不到自己也在羞辱和伤害其他女性,因为在男权环境中生活太久而不自知。

  “荡妇羞辱”文化虽然为过错方提供了一把隐形的保护伞,让女性在维护个人权益时容易遇到阻碍,但女性绝不应屈服于“荡妇羞辱”,任由摆布。2020年,杭州一女子下楼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了视频并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小哥”,视频传播甚广,谣言不断发酵,对该女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但可幸的是,在该女子的积极维权行为下,造谣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该女子能主动站出来,尝试突破“荡妇羞辱”的枷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发声代替沉默,便是一个好的开始。

  “荡妇羞辱”为女性塑造了一个更加严苛、不公的文化环境,其对女性形成的压力与伤害远不止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的那样。因此,要想摒弃“荡妇羞辱”文化,绝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而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发力,这个过程必定是艰辛且漫长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酒店对女顾客造黄谣?摒弃“荡妇羞辱”任重道远

2022-12-13 10:14 来源:红网 王紫嫣

  近日,一则关于杭州椰子酒店对女顾客造黄谣的消息在网上流传。根据部分媒体报道,有网友反映,杭州椰子酒店对女顾客造黄谣,称她房间有多名男性进入。酒店人员回应,起因系顾客未按时退房拒付延时费,前台和顾客起争执互骂,不明真相的网友起哄。12月9日,就该事件,杭州上城发布官方微博发布权威消息——网传椰子酒店与女顾客纠纷一事,经核实为2020年12月16日,酒店与一名顾客发生消费纠纷,事发后酒店已向当事人道歉。(12月9日《钱江晚报》) 

  尽管该事件的黄谣究竟由谁而起尚且存疑,但映射出的是社会生活中“荡妇羞辱”时有发生。“荡妇羞辱”是指人们贬低或嘲笑某些女性的一种可悲社会现象,在“荡妇羞辱”文化中,女性被羞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着装较为性感暴露、言行放浪,或者仅仅是谣传她言行放浪。比如,2020年上海CP26漫展上流出的“不雅”视频让作为当事者的女生饱受舆论的“荡妇羞辱”。视频中,拍摄者指责镜头中身穿JK制服的女生动作不雅,并呼叫保安予以制止。尽管后续该女生公开道歉,说自己并非故意博眼球出位,仍然不断有网友对其进行言语羞辱。

  其实,“荡妇羞辱”并非什么新名词,此类文化现象早已有之。“荡妇羞辱”文化是父权制的产物,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不易撼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女性成为这种腐朽文化的牺牲品。当性骚扰事件发生时,讨论女性的穿着、女性的姿态,讨论女性出现的时间与地点,讨论女性的过往经历与自我管理;当女同事升职时,揣测其升职的正当性;当女性的着装性感时,奉劝女性“自重”,质疑女性的穿衣心理甚至职业……这其实都是在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

  “荡妇羞辱”文化还存在于对两性不同的宽容程度中,当男女双方共同陷入性丑闻,女性常常是被谴责与批评的焦点,男性却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受害方。在女性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中,“荡妇羞辱”文化如影随形,女性的身材、衣着、婚恋和生育状况都有可能成为其遭受“荡妇羞辱”的切口。“荡妇羞辱”深植于社会之中,并在各个角落以各种形式上演着。

  与此同时,部分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也使得“荡妇羞辱”文化的枷锁更加坚硬。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被定义为,“女性内化第三人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将自己当作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对待”,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在“荡妇羞辱”文化的长期浸淫下,有的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这种腐朽文化,助长了“荡妇羞辱”文化的蔓延。

  杭州椰子酒店事件中的前台与顾客,相互指责对方不自重,以女性的贞操作为攻击对方的利器,这其实就是“荡妇羞辱”文化经过女性内化后的鲜活案例。同为“荡妇羞辱”文化的受害者,女性本应凝聚起反抗腐朽文化的力量,但事实上,一些女性也沦为了“荡妇羞辱”的行为者,对其他女性释放更大的恶意。正如加·泽文在《太年轻》一书中所认为:很多女性意识不到自己也在羞辱和伤害其他女性,因为在男权环境中生活太久而不自知。

  “荡妇羞辱”文化虽然为过错方提供了一把隐形的保护伞,让女性在维护个人权益时容易遇到阻碍,但女性绝不应屈服于“荡妇羞辱”,任由摆布。2020年,杭州一女子下楼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偷拍了视频并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小哥”,视频传播甚广,谣言不断发酵,对该女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但可幸的是,在该女子的积极维权行为下,造谣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该女子能主动站出来,尝试突破“荡妇羞辱”的枷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发声代替沉默,便是一个好的开始。

  “荡妇羞辱”为女性塑造了一个更加严苛、不公的文化环境,其对女性形成的压力与伤害远不止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的那样。因此,要想摒弃“荡妇羞辱”文化,绝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而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发力,这个过程必定是艰辛且漫长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