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个“稳”字看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

2022年12月13日 09:41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主持人:王玥

  嘉宾: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傅子恒(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明年中国经济工作依然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连续第二年强调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展开讨论。

  国民经济循环要尽快恢复到常态

  主持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面对依旧复杂的形势,这三个“稳”如何更好落地?

  匡贤明: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三稳”,并且把“稳增长”摆在第一位,给全社会释放了政策重心更加注重增长的信号。要让“三稳”更好落地,关键要加快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使要素流动更便捷,在供给端加大有效供给;在消费端让消费更加有效地释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国民经济循环尽快恢复到常态,这个循环通畅了,就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李长安:“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同时发力,形成经济恢复和发展合力,而要使这些政策切实落地,不仅要求目标合理,措施得当,还要求加力增效。这也意味着各项政策实施的力度将会更大,以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傅子恒:政策落实时既要做到在总量方面保持扩张势头,也要在结构方面进行精细化、协同化、差异化布局调整。同时,与疫情冲击影响交叠相伴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的趋势变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需要区别是应对疫情冲击而作出的临时措施,还是为培植经济长期稳定繁荣而进行的战略部署。疫情防控对各地财政资源的消耗各不相同,各地的经济发展阶段、层次、实力各不相同,还需要有政策宏观协同推动,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统筹保障,才能很好地实现全面的“三稳”目标。

  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主持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如何解读?

  李长安:虽然这些年一直提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积极性和宽松化特点。其表现就是货币流通规模越来越大,利率水平逐年降低。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且有可能陷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担忧。所以,要尽快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度,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就是要提高针对性,以政策效应作为衡量标准。

  傅子恒:货币政策保障要更加“有力”的要求,对应的是此前“适度”的中性提法,释放出货币政策朝着积极、宽松方向调整的明确信号。央行不久前第二次降准,已经开启了这一宽松进程。“精准”强调政策保障要力求效果。央行提出货币政策的保障应当精准,强调政策保障更需注重有效性。而“精准有力”的表述,既向市场表达了央行保障“三稳”的决心和力量,也释放出货币政策会“节约使用”的信息,市场主体不能产生货币全面放松、持续放松的预期和幻想。市场主体应当在对政策进行全面、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

  匡贤明: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大多是结构性矛盾与结构性挑战。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考虑总量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结构性因素。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层面的考虑。目前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也不宜大水漫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精准有力则更加强调货币政策在解决融资结构性问题中的作用。简言之,就是要针对“有融资需求、缺融资供给”的市场主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支持力度,理顺结构性矛盾,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有效实现“三稳”目标,关键是稳定和改善市场信心

  主持人: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个敢”释放出什么信号?

  傅子恒:“四个敢”首先表明了党中央推动经济复苏、促进社会活力全面恢复的决心,“四个敢”也是对全社会的热情呼唤和号召。因为政策支持仅只是外部的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活力的恢复根本上还是需要发挥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这其中,人是最宝贵、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由此,“敢”字更是对人的具体要求。

  匡贤明:有效实现“三稳”目标,关键是稳定和改善市场信心。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四敢”就是市场信心得到恢复的重要表现。从实际情况看,要释放“四敢”的潜力,仍然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有赖于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以非常之举,在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此形成“四敢”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氛围。

  李长安:提出“四个敢”的目的,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也充分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基层在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稳定社会预期,让基层力量充分参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一个“稳”字看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新走向

2022-12-13 09:41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主持人:王玥

  嘉宾: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博导)

  傅子恒(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了明年中国经济工作依然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是连续第二年强调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本期“思与辨”就该话题展开讨论。

  国民经济循环要尽快恢复到常态

  主持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面对依旧复杂的形势,这三个“稳”如何更好落地?

  匡贤明: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三稳”,并且把“稳增长”摆在第一位,给全社会释放了政策重心更加注重增长的信号。要让“三稳”更好落地,关键要加快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使要素流动更便捷,在供给端加大有效供给;在消费端让消费更加有效地释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国民经济循环尽快恢复到常态,这个循环通畅了,就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李长安:“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同时发力,形成经济恢复和发展合力,而要使这些政策切实落地,不仅要求目标合理,措施得当,还要求加力增效。这也意味着各项政策实施的力度将会更大,以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傅子恒:政策落实时既要做到在总量方面保持扩张势头,也要在结构方面进行精细化、协同化、差异化布局调整。同时,与疫情冲击影响交叠相伴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的趋势变化,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需要区别是应对疫情冲击而作出的临时措施,还是为培植经济长期稳定繁荣而进行的战略部署。疫情防控对各地财政资源的消耗各不相同,各地的经济发展阶段、层次、实力各不相同,还需要有政策宏观协同推动,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统筹保障,才能很好地实现全面的“三稳”目标。

  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主持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与近些年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合理适度”“灵活适度”的提法不同,如何解读?

  李长安:虽然这些年一直提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积极性和宽松化特点。其表现就是货币流通规模越来越大,利率水平逐年降低。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且有可能陷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的担忧。所以,要尽快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度,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就是要提高针对性,以政策效应作为衡量标准。

  傅子恒:货币政策保障要更加“有力”的要求,对应的是此前“适度”的中性提法,释放出货币政策朝着积极、宽松方向调整的明确信号。央行不久前第二次降准,已经开启了这一宽松进程。“精准”强调政策保障要力求效果。央行提出货币政策的保障应当精准,强调政策保障更需注重有效性。而“精准有力”的表述,既向市场表达了央行保障“三稳”的决心和力量,也释放出货币政策会“节约使用”的信息,市场主体不能产生货币全面放松、持续放松的预期和幻想。市场主体应当在对政策进行全面、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

  匡贤明:作为一个大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大多是结构性矛盾与结构性挑战。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考虑总量因素,同时也要考虑结构性因素。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层面的考虑。目前货币政策仍有空间,但也不宜大水漫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另一方面,精准有力则更加强调货币政策在解决融资结构性问题中的作用。简言之,就是要针对“有融资需求、缺融资供给”的市场主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货币支持力度,理顺结构性矛盾,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有效实现“三稳”目标,关键是稳定和改善市场信心

  主持人: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四个敢”释放出什么信号?

  傅子恒:“四个敢”首先表明了党中央推动经济复苏、促进社会活力全面恢复的决心,“四个敢”也是对全社会的热情呼唤和号召。因为政策支持仅只是外部的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活力的恢复根本上还是需要发挥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这其中,人是最宝贵、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由此,“敢”字更是对人的具体要求。

  匡贤明:有效实现“三稳”目标,关键是稳定和改善市场信心。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四敢”就是市场信心得到恢复的重要表现。从实际情况看,要释放“四敢”的潜力,仍然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有赖于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部署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以非常之举,在要素市场化改革、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以此形成“四敢”的制度环境和制度氛围。

  李长安:提出“四个敢”的目的,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也充分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基层在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焕发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稳定社会预期,让基层力量充分参与。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