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布洛芬断货,黄桃罐头脱销?不盲目抢购也是应对疫情的良方

2022年12月13日 09:33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在12月7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后的几天,退烧感冒类药物购买难以及一些地区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议话题。媒体发现,北京、广东广州、湖北武汉、重庆等多座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继连花清瘟涨价、断货,口罩热销之后,目前最难买的药品之一是布洛芬,很多药店均无货,而被大众消费者认为或有“平替”效果的蓝芩口服液也开始热销。颇有些意外的是,甚至连黄桃罐头都出现断货。

  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都开始出现“购药热”。客观说,阳性病例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准备一些常用药,特别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这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不应该被随便与恐慌划等号,更不应该被嘲笑。但是,大量囤药和非理性抢购,甚至连黄桃罐头都一窝蜂“买买买”,这确实不应该,也值得警惕。

  药品是有保质期的,使用时更要讲科学。如有专家就指出,千万不要重复吃多种退烧药,选一种就可以,而且不能多吃,比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4到6小时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也就是说,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适当备一些感冒退烧药就足以了,大量的囤积既可能造成浪费,也会人为制造药品市场的紧张。尤其是在当前这一阶段,药企的补货需要一定时间,社会上出现大量抢购药品的情形,将进一步加剧部分药品的短缺局面。所以,理性购药、科学用药,很有必要。

  此外,出现症状后,对于到底需不需要去医院,也需要多一些理性。这几天,张文宏团队就公开表示,得了新冠后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而从目前公布的大量感染者自述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阳性患者也的确是在完全居家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内就可“自愈”。因此,尽量避免一有症状就去医院,把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有需要的重症患者很有必要。最近,就有多地呼吁,“非必要不打120,不去医院”。事实上,近期医院发热门诊的传播风险较高,“非必要不去医院”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随着未来一段时间阳性病例的增多,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越是在医疗资源紧张的特殊时刻,民众在备药、求医上保持理性,避免社会性恐慌,就越显重要。因为一旦因恐慌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到头来威胁的是所有人的安全和健康。对此,一方面需要医疗资源加快补短板,尽力满足好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做好相应的科普工作,通过压缩信息不对称的空间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并着力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可以说,当此之际,多一些平常心,对于我们平稳渡过防疫政策调整优化后的医疗资源冲击期,殊为重要。

  此外,要特别注意对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补短板,及医疗常识的普及。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指出,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安排的宣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树立科学就医理念,促进形成有序就医格局。众所周知,农村地区在医疗保障能力和科学观念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而眼下又即将迎来返乡潮,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更显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布洛芬断货,黄桃罐头脱销?不盲目抢购也是应对疫情的良方

2022-12-13 09:33 来源:光明网 朱昌俊

  在12月7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后的几天,退烧感冒类药物购买难以及一些地区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议话题。媒体发现,北京、广东广州、湖北武汉、重庆等多座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继连花清瘟涨价、断货,口罩热销之后,目前最难买的药品之一是布洛芬,很多药店均无货,而被大众消费者认为或有“平替”效果的蓝芩口服液也开始热销。颇有些意外的是,甚至连黄桃罐头都出现断货。

  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近段时间全国多地都开始出现“购药热”。客观说,阳性病例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准备一些常用药,特别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这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反应,不应该被随便与恐慌划等号,更不应该被嘲笑。但是,大量囤药和非理性抢购,甚至连黄桃罐头都一窝蜂“买买买”,这确实不应该,也值得警惕。

  药品是有保质期的,使用时更要讲科学。如有专家就指出,千万不要重复吃多种退烧药,选一种就可以,而且不能多吃,比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4到6小时一次,一天不超过4次。也就是说,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适当备一些感冒退烧药就足以了,大量的囤积既可能造成浪费,也会人为制造药品市场的紧张。尤其是在当前这一阶段,药企的补货需要一定时间,社会上出现大量抢购药品的情形,将进一步加剧部分药品的短缺局面。所以,理性购药、科学用药,很有必要。

  此外,出现症状后,对于到底需不需要去医院,也需要多一些理性。这几天,张文宏团队就公开表示,得了新冠后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而从目前公布的大量感染者自述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阳性患者也的确是在完全居家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内就可“自愈”。因此,尽量避免一有症状就去医院,把更多的医疗资源留给有需要的重症患者很有必要。最近,就有多地呼吁,“非必要不打120,不去医院”。事实上,近期医院发热门诊的传播风险较高,“非必要不去医院”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随着未来一段时间阳性病例的增多,医疗系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越是在医疗资源紧张的特殊时刻,民众在备药、求医上保持理性,避免社会性恐慌,就越显重要。因为一旦因恐慌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到头来威胁的是所有人的安全和健康。对此,一方面需要医疗资源加快补短板,尽力满足好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做好相应的科普工作,通过压缩信息不对称的空间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并着力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可以说,当此之际,多一些平常心,对于我们平稳渡过防疫政策调整优化后的医疗资源冲击期,殊为重要。

  此外,要特别注意对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补短板,及医疗常识的普及。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的《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指出,加强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和分级诊疗工作安排的宣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引导民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树立科学就医理念,促进形成有序就医格局。众所周知,农村地区在医疗保障能力和科学观念上都存在明显的短板,而眼下又即将迎来返乡潮,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更显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