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举报营销短信成为生意?商家守规矩才是关键

2022年12月01日 06:49   来源:光明网   熊志

  “双十一”“双十二”,各路商家都会忙不迭地展开“短信攻势”,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堪称海量的广告信息。然而,媒体近日暗访发现,最近在抖音、快手、闲鱼等平台,部分职业举报人发布模板化举报教程、宣扬举报获利,教学收费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举报营销短信,竟然成了一门生意?从报道来看,其挣钱模式倒也不复杂,针对商家的营销短信,向主管部门展开批量化、模板化的投诉,商家或者短信运营商迫于监管压力,只好花钱协商撤诉,息事宁人。

  首先要指出的是,举报营销短信和职业打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家存在一定过错的前提下。比如关于营销短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现实中,很多用户不胜其扰,只不过碍于投诉维权流程太复杂,所以没有深究。职业举报能以此牟利,是因为不管是商家还是承接短信推送业务的服务商,在未经用户同意的前提下群发营销短信本就不合规。

  那么,商家有错在先,是不是意味着模板化、批量化举报就合情合理?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一条短信批量化投诉,并且绕开官方投诉渠道,向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投诉。也就是说,这里面不仅存在着重复投诉、无效投诉的情况,多部门同时投诉还会挤占行政资源,导致一些正当的私人维权投诉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其二,举报人的动机很明确,就是通过投诉来让商家和短信运营商就范,以此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且有的举报者是代他人维权,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赔偿请求,明显也超出了短信骚扰索赔的合理范畴。有些性质严重的,甚至涉嫌敲诈勒索犯罪。因此,要鼓励用户依法维权,但对于一些批量化、模板化的投诉举报,也应该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像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查处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相关举报的行政执法指引》就提到,对于模板式举报、无效举报和恶意举报,要提高受理的门槛,比如举报人非实名、非举报号码使用者,可以告知举报人非利害相关人,避免浪费行政资源。

  另一方面,从报道来看,不仅举报成了一门职业,教授模板化举报获利的流程、方法,也成了一门教学生意。有的职业举报人以赚钱为诱饵收费教学,在平台上招收学徒,对此,各个网络平台也应该清理违规教学或收徒的内容、账号,避免给恶意举报可乘之机。

  当然,举报营销短信的地下产业能够发展壮大,说到底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商家不守规矩,未经同意就擅自短信骚扰。这些恶意举报现象的存在,其实也是提醒:其一,正规的投诉维权通道,要更加畅通,给用户维权提供便捷,倒逼商家采用正当合理的营销方式;其二,商家要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同意权,如果自身没有过错和瑕疵,举报者想通过投诉来非法获利,自然很难得逞。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举报营销短信成为生意?商家守规矩才是关键

2022-12-01 06:49 来源:光明网 熊志

  “双十一”“双十二”,各路商家都会忙不迭地展开“短信攻势”,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堪称海量的广告信息。然而,媒体近日暗访发现,最近在抖音、快手、闲鱼等平台,部分职业举报人发布模板化举报教程、宣扬举报获利,教学收费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举报营销短信,竟然成了一门生意?从报道来看,其挣钱模式倒也不复杂,针对商家的营销短信,向主管部门展开批量化、模板化的投诉,商家或者短信运营商迫于监管压力,只好花钱协商撤诉,息事宁人。

  首先要指出的是,举报营销短信和职业打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家存在一定过错的前提下。比如关于营销短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现实中,很多用户不胜其扰,只不过碍于投诉维权流程太复杂,所以没有深究。职业举报能以此牟利,是因为不管是商家还是承接短信推送业务的服务商,在未经用户同意的前提下群发营销短信本就不合规。

  那么,商家有错在先,是不是意味着模板化、批量化举报就合情合理?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这里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一条短信批量化投诉,并且绕开官方投诉渠道,向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投诉。也就是说,这里面不仅存在着重复投诉、无效投诉的情况,多部门同时投诉还会挤占行政资源,导致一些正当的私人维权投诉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其二,举报人的动机很明确,就是通过投诉来让商家和短信运营商就范,以此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而且有的举报者是代他人维权,几千甚至上万元的赔偿请求,明显也超出了短信骚扰索赔的合理范畴。有些性质严重的,甚至涉嫌敲诈勒索犯罪。因此,要鼓励用户依法维权,但对于一些批量化、模板化的投诉举报,也应该依法依规严厉打击。

  像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查处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相关举报的行政执法指引》就提到,对于模板式举报、无效举报和恶意举报,要提高受理的门槛,比如举报人非实名、非举报号码使用者,可以告知举报人非利害相关人,避免浪费行政资源。

  另一方面,从报道来看,不仅举报成了一门职业,教授模板化举报获利的流程、方法,也成了一门教学生意。有的职业举报人以赚钱为诱饵收费教学,在平台上招收学徒,对此,各个网络平台也应该清理违规教学或收徒的内容、账号,避免给恶意举报可乘之机。

  当然,举报营销短信的地下产业能够发展壮大,说到底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商家不守规矩,未经同意就擅自短信骚扰。这些恶意举报现象的存在,其实也是提醒:其一,正规的投诉维权通道,要更加畅通,给用户维权提供便捷,倒逼商家采用正当合理的营销方式;其二,商家要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同意权,如果自身没有过错和瑕疵,举报者想通过投诉来非法获利,自然很难得逞。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