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善意和贫困岂是“流量密码”

2022年11月30日 06:21   来源:北京晚报   张悦

  “天已经漆黑,一个15岁的小女孩,脸上挂着稚嫩单纯的微笑,每天晚上却要靠捡瓶子卖钱交学费。”11月23日,自媒体博主“笑宝来也”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大凉山女孩的视频,并配文“如果你有这么懂事的女儿,一定会很幸福吧”,不少网友看了直呼心酸。然而据封面新闻报道,11月27日,视频中女孩阿月的姐姐表示,“视频拍摄者给了妹妹100块钱和一些饮料,视频内容都是对方教的,现实里没有捡垃圾挣学费这回事”。

  又是大凉山,又是贫困学子,只是现在的大凉山已经不是过去的大凉山,当下的网民也不再轻易相信随便发布在网络上的视频。用贫困和善意来博眼球,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流量获利。据报道,截至11月27日11时30分,该视频仅在微信视频号上点赞和收藏都超过了10万,转发6.2万,还有2.7万评论。视频内容是编的,流量到手倒是真的。视频里满心的善意,背后却是满满的利益。这一番自导自演的戏码,挤占了社会舆论的空间,又一次消耗了观众的信任,更严重抹黑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当地镇长表示已经前往派出所报案,对这位“编剧”不能以视频下架或者账号限制作为结束,必须依法严惩,给公众一个交代。

  当地领导的气愤是有缘由的,因为自力更生的大凉山经常成为被抹黑的对象,而善良淳朴的当地孩子也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欺骗。据报道,2021年有一个打着“扶贫”的旗号的“韩文团队”,塑造了一个凉山地区的小姑娘“阿佳”,称其父亲去世,没见过母亲,上不起学。该团队最终因发布不实信息被依法处罚。频频在凉山摆拍视频渲染贫穷,让未成年人出镜获利,不仅破坏了短视频经济的生态,更是全社会痛斥的公害。

  做善意短视频更应该保证自身的善良和视频的真实,不能打着善意的旗号,挣着骗人的钱。当地政府选择报案并主张依法追究其责任,对短视频博主是一个严正的警示,别打大凉山的主意,别打未成年人的幌子。大凉山再大,大凉山人民再淳朴,也容不下恶意短视频一次次的诋毁和消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善意和贫困岂是“流量密码”

2022-11-30 06:21 来源:北京晚报 张悦

  “天已经漆黑,一个15岁的小女孩,脸上挂着稚嫩单纯的微笑,每天晚上却要靠捡瓶子卖钱交学费。”11月23日,自媒体博主“笑宝来也”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大凉山女孩的视频,并配文“如果你有这么懂事的女儿,一定会很幸福吧”,不少网友看了直呼心酸。然而据封面新闻报道,11月27日,视频中女孩阿月的姐姐表示,“视频拍摄者给了妹妹100块钱和一些饮料,视频内容都是对方教的,现实里没有捡垃圾挣学费这回事”。

  又是大凉山,又是贫困学子,只是现在的大凉山已经不是过去的大凉山,当下的网民也不再轻易相信随便发布在网络上的视频。用贫困和善意来博眼球,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流量获利。据报道,截至11月27日11时30分,该视频仅在微信视频号上点赞和收藏都超过了10万,转发6.2万,还有2.7万评论。视频内容是编的,流量到手倒是真的。视频里满心的善意,背后却是满满的利益。这一番自导自演的戏码,挤占了社会舆论的空间,又一次消耗了观众的信任,更严重抹黑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当地镇长表示已经前往派出所报案,对这位“编剧”不能以视频下架或者账号限制作为结束,必须依法严惩,给公众一个交代。

  当地领导的气愤是有缘由的,因为自力更生的大凉山经常成为被抹黑的对象,而善良淳朴的当地孩子也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欺骗。据报道,2021年有一个打着“扶贫”的旗号的“韩文团队”,塑造了一个凉山地区的小姑娘“阿佳”,称其父亲去世,没见过母亲,上不起学。该团队最终因发布不实信息被依法处罚。频频在凉山摆拍视频渲染贫穷,让未成年人出镜获利,不仅破坏了短视频经济的生态,更是全社会痛斥的公害。

  做善意短视频更应该保证自身的善良和视频的真实,不能打着善意的旗号,挣着骗人的钱。当地政府选择报案并主张依法追究其责任,对短视频博主是一个严正的警示,别打大凉山的主意,别打未成年人的幌子。大凉山再大,大凉山人民再淳朴,也容不下恶意短视频一次次的诋毁和消费。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