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11月25日 09:10   来源:羊城晚报   史军 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指明了前进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六个坚持”,学习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解决全球环境难题给出了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坚持人民至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初心,人居环境的好坏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必须坚持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不动摇,加强各类污染物的源头防控,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公共产品的供给质量。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推进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民参与。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消费,抵制各种浪费现象,落实垃圾分类回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坚持自信自立,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自立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总结。做到自信自立,必须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目前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还不够充分,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势力的影响,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不动摇、动力不松懈。要继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完善干部考核的生态文明指标,促进干部担当作为,锻造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危机意识,提升专业水平,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三、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守正是要坚持正确的文明观,即坚持生态与文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不能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创新是要不断突破原有发展障碍和发展模式,开辟新的现代化道路。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代以来自西方兴起的工业文明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种新形态文明的复兴,这种新形态的最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张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自然生态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将生态变量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

  四、坚持问题导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以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优美的共赢路径。首先,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粗放式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代之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其次,要意识到这种转变所面对的困难。对生态环境的投入作用周期长,生态优势发挥出来需要一个过程,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发展思路,克服路径依赖,解决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尤其是过去严重依赖资源的地区,必须踏出一条新路来。第三,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念再好,如果不能发挥各个社会主体行动的自主性,目标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要通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补偿资金精细化管理等制度创新,激发各方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是有机统一的自然系统,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具备系统观念。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空气、水、土壤、动物、植物等是共存的,对一种要素的破坏可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多元复杂,有过度开发、超量排放,也有生物入侵、自然灾害等,这决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统筹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持之以恒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要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环境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六、坚持胸怀天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给全人类带来了生存挑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以胸怀天下的气魄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展现了大国担当。在此过程中,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反对强权政治,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同时,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指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10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另外,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才、技术、资金支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对环境有威胁的设施;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等。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作者史军系暨南大学广东省哲社重点基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高峰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11-25 09:10 来源:羊城晚报 史军 高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