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格杀勿论”可笑违法,基层治理任重道远

2022年11月25日 09:00   来源:红网   孙嘉羚

  近日,河南郑州一小区门岗喇叭喊话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循环播放着“外来人员格杀勿论、就地正法”。11月22日,该社区回应称该行为系物业自发,已经纠正,可能是外来人员去小区内做核酸引起物业不满所导致。(11月22日 Vista看天下)

  显而易见,物业的“一刀切”的做法简单粗暴;“格杀勿论”的口号可笑违法;社区管理有推卸责任之嫌。这样一场闹剧,折射出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基层治理的问题,更提醒着我们基层治理“任重而道远”。

  回归事件本身,外来人员来小区做核酸,确实存在着交叉感染的风险,物业接到居民投诉,维护居民的安全和利益,其初衷无可厚非。但是,物业工作人员忽视现实情况,采取恐吓式的做法,“外来人员格杀勿论、就地正法”,如此简单“一刀切”,实在失职。

  “格杀勿论”的恐吓式口号,如果朋友之间说说好玩,无关紧要。可在特殊时期,这样说是对尊严的践踏,更是对法律的漠视。“格杀勿论”常见于法治体系不完善、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封建社会,意思是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对法律和人权的践踏。而如今,这个词却被某小区物业用来震慑外来人员进小区做核酸,置人的尊严于何地?置法律于何地?正如网友所质问的那样“有什么权力这样做?”物业、社区本应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民群众让渡了部分权益,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坚持人民至上,时时自省、依法办事。

  进一步讲,基层社区管理不当,难辞其咎。评论区中,网友一针见血:“如果你们的核酸检测点设置得足够合理,谁想跑到小区里去做?”此言有理,如果不是条件所限,谁愿意舍近求远呢?郑州疫情持续了一个多月,核酸检测成为了常态,但还是有人为做核酸而奔波,甚至“串小区”,相关社区无疑是失职的。引发关注后,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显然没有意识到错误所在,反而将责任完全推给了物业,“该行为系物业自发”,言下之意就是与我无关。事已至此,相关部门仍旧没有发觉症结所在,一味推卸责任,无疑背离了基层治理的初衷——为人民服务,着实令人寒心。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三年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基层治理的种种不足:如近期某高校对无偿带书给学生的商户罚款3000元;居民买菜困难,菜价“一天一个价”;某社区工作人员直呼新冠感染者为“羊”,毫无尊重之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一是要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工作提供先进的指导思想和切实有效的建议,及时解决社区矛盾:二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利用在职党员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三是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岗位培训,切实将依法办事、以人为本落实在社区工作的点点滴滴,严防“权力膨胀”“一时冲动办错事”,辅以有效的监督纠错机制;四是要善于依靠群众,集民智民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群众的参与感和使命感,也为基层治理开辟了活水之源。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决定了其发展必然难以一帆风顺。所幸,在探索基层治理的道路上,党领导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格杀勿论”可笑违法,基层治理任重道远

2022-11-25 09:00 来源:红网 孙嘉羚

  近日,河南郑州一小区门岗喇叭喊话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循环播放着“外来人员格杀勿论、就地正法”。11月22日,该社区回应称该行为系物业自发,已经纠正,可能是外来人员去小区内做核酸引起物业不满所导致。(11月22日 Vista看天下)

  显而易见,物业的“一刀切”的做法简单粗暴;“格杀勿论”的口号可笑违法;社区管理有推卸责任之嫌。这样一场闹剧,折射出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基层治理的问题,更提醒着我们基层治理“任重而道远”。

  回归事件本身,外来人员来小区做核酸,确实存在着交叉感染的风险,物业接到居民投诉,维护居民的安全和利益,其初衷无可厚非。但是,物业工作人员忽视现实情况,采取恐吓式的做法,“外来人员格杀勿论、就地正法”,如此简单“一刀切”,实在失职。

  “格杀勿论”的恐吓式口号,如果朋友之间说说好玩,无关紧要。可在特殊时期,这样说是对尊严的践踏,更是对法律的漠视。“格杀勿论”常见于法治体系不完善、人权得不到保障的封建社会,意思是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对法律和人权的践踏。而如今,这个词却被某小区物业用来震慑外来人员进小区做核酸,置人的尊严于何地?置法律于何地?正如网友所质问的那样“有什么权力这样做?”物业、社区本应为人民服务,为群众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人民群众让渡了部分权益,相关工作人员更应该坚持人民至上,时时自省、依法办事。

  进一步讲,基层社区管理不当,难辞其咎。评论区中,网友一针见血:“如果你们的核酸检测点设置得足够合理,谁想跑到小区里去做?”此言有理,如果不是条件所限,谁愿意舍近求远呢?郑州疫情持续了一个多月,核酸检测成为了常态,但还是有人为做核酸而奔波,甚至“串小区”,相关社区无疑是失职的。引发关注后,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显然没有意识到错误所在,反而将责任完全推给了物业,“该行为系物业自发”,言下之意就是与我无关。事已至此,相关部门仍旧没有发觉症结所在,一味推卸责任,无疑背离了基层治理的初衷——为人民服务,着实令人寒心。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三年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基层治理的种种不足:如近期某高校对无偿带书给学生的商户罚款3000元;居民买菜困难,菜价“一天一个价”;某社区工作人员直呼新冠感染者为“羊”,毫无尊重之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一是要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工作提供先进的指导思想和切实有效的建议,及时解决社区矛盾:二是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利用在职党员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三是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岗位培训,切实将依法办事、以人为本落实在社区工作的点点滴滴,严防“权力膨胀”“一时冲动办错事”,辅以有效的监督纠错机制;四是要善于依靠群众,集民智民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强化群众的参与感和使命感,也为基层治理开辟了活水之源。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决定了其发展必然难以一帆风顺。所幸,在探索基层治理的道路上,党领导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