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运动会入场式,莫要华而不实

2022年11月23日 07:26   来源:钱江晚报   胡欣红

  近日,各个学校的秋季运动会相继落幕。无体育不教育,无运动不青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为了让学生能更广泛地参与,近年来不少学校纷纷开启“变脸”模式,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大做文章。

  传统的运动会开幕式是纯粹的开幕式,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入场和程式化的讲话。而今,不少学校纷纷尝试个性化、多元化,让每个班级自己做主,于是乎西洋风、汉服唐装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不过,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运动会花样翻新固然值得称赞,但随着运动会规格日渐提升,学校、家长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水涨船高。单一个开幕式入场,花费就轻松上千,甚至过万。一些家长为此犯了难:是运动会变味,还是自己不够与时俱进?在“仪式感满满”面前,又是否会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有的学校开幕式要搞一天,是否有点“隆重”过头?

  为了能“脱颖而出”,有的班级会买全套品牌服装“凹造型”,有时甚至还会定制;舞蹈表演要出新,就花钱请专业舞蹈老师编;另外,花样繁多的自定义的道具出现了:无人机、航空航天模型、标志性基建模型、变形金刚模型……

  如何在开幕式上充分展现自己,当然需要开动脑筋,凸现特色。但是,创新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包装,而在于是否有创意。根据情况需要,适当搞一些服装道具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把重点放在外在的“争奇斗艳”上,不仅喧宾夺主,而且会助长讲排场搞攀比的风气,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是错误引导了对孩子的教育。

  运动会开幕式可以“变脸”,但不能“变味”。一方面,家长要端正认识,不要一有竞争就先“卷”起来,不能过多参与甚至动辄“包办”,要把舞台和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倡导创意和简约,力戒浮夸和形式主义,让学生和家长把目光聚焦于运动会本身,回归初心。

  运动会是为了展示班级风采、锻炼体质、培养团队意识的活动,莫把运动会开幕式当作炫耀的场地。华而不实的入场式,理应及时叫停。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运动会入场式,莫要华而不实

2022-11-23 07:26 来源:钱江晚报 胡欣红

  近日,各个学校的秋季运动会相继落幕。无体育不教育,无运动不青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为了让学生能更广泛地参与,近年来不少学校纷纷开启“变脸”模式,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大做文章。

  传统的运动会开幕式是纯粹的开幕式,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入场和程式化的讲话。而今,不少学校纷纷尝试个性化、多元化,让每个班级自己做主,于是乎西洋风、汉服唐装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不过,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运动会花样翻新固然值得称赞,但随着运动会规格日渐提升,学校、家长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水涨船高。单一个开幕式入场,花费就轻松上千,甚至过万。一些家长为此犯了难:是运动会变味,还是自己不够与时俱进?在“仪式感满满”面前,又是否会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有的学校开幕式要搞一天,是否有点“隆重”过头?

  为了能“脱颖而出”,有的班级会买全套品牌服装“凹造型”,有时甚至还会定制;舞蹈表演要出新,就花钱请专业舞蹈老师编;另外,花样繁多的自定义的道具出现了:无人机、航空航天模型、标志性基建模型、变形金刚模型……

  如何在开幕式上充分展现自己,当然需要开动脑筋,凸现特色。但是,创新的核心不在于如何包装,而在于是否有创意。根据情况需要,适当搞一些服装道具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把重点放在外在的“争奇斗艳”上,不仅喧宾夺主,而且会助长讲排场搞攀比的风气,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是错误引导了对孩子的教育。

  运动会开幕式可以“变脸”,但不能“变味”。一方面,家长要端正认识,不要一有竞争就先“卷”起来,不能过多参与甚至动辄“包办”,要把舞台和锻炼的机会还给孩子们,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现。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倡导创意和简约,力戒浮夸和形式主义,让学生和家长把目光聚焦于运动会本身,回归初心。

  运动会是为了展示班级风采、锻炼体质、培养团队意识的活动,莫把运动会开幕式当作炫耀的场地。华而不实的入场式,理应及时叫停。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