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免费的博物馆门票怎到了黄牛手里

2022年11月21日 07:24   来源:光明网   龙之朱

  连续抢了半个月没有一次能抢到,但找黄牛却可以轻松预约到当日门票。当下,不少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成了个别黄牛牟利的工具。据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只要肯花一二十元到上百元,就能买到紧俏的博物馆免费门票。

  那些花钱逛博物馆的人群,多为真正热爱博物馆的游客或带孩子参观的家长,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也因此,即便花了一些钱,至少也满足了愿望。然而,依靠畸形的市场调节满足的愿望,总归会成为一根刺,如鲠在喉,令人不快。

  黄牛肆意兜售门票,不仅侵占了原本免费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扰乱了公共秩序,也人为制造了紧缺,且涉嫌利用公共资源牟利,并不足取。那么,问题来了,免费的博物馆门票又是怎样到了黄牛手里?

  一方面,黄牛多用刷票软件恶意抢票,或破解系统漏洞入侵,或生成虚拟身份证号码提前预约;另一方面,黄牛能够公然出售免费票,也与平台监管没能及时跟进有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恶意抢票的行为层出不穷,不仅仅是博物馆门票,像火车票、演唱会门票、医院网上挂号等等,只要是存在紧缺的领域,往往都会滋生此类恶劣行为。问题是,针对这种恶意抢票行为,当事机构有没有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遏止?

  已有专家指出,博物馆方面应从技术上多一些设定,比如同一账号或同一身份证号每个月限定购票数量;单一用户在某段时间内访问频次超过某个量值时,系统将自动对其拦截并阻断访问;对出现不正常购票行为的账号,暂停其购票资格等等。同时,采用智能验证码等技术手段,防止黄牛通过外挂软件抢票下单。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公众身上,办法总是会有的。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撇清责任或高高挂起。此前,陕西历史博物馆曾就黄牛问题回应称,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提供或销售各类与本馆有关的团队、跟团产品(包括所有收费产品),由此导致的无法入馆参观等其他可能损害您权益的行为均与本馆无关云云。客观而言,这样的回应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倒更像是一则“免责声明”,非但不能阻止黄牛,也难以让民众信服。

  此外,免费的门票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出售,价格监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不能听任互联网成为法外之地。

  每个博物馆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下各个城市的“文化客厅”。如何远离黄牛,还博物馆一片净土,确实需要好好斟酌考量。除了从“堵”上下功夫,堵住购票体系上的漏洞外,也要做好“疏”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热门博物馆和热门展览,更要全力做好观展服务,比如延长开放时间、设定学生专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真正让文化、文明浸润人心。当然,大门开放了,歪门邪道也就少了。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免费的博物馆门票怎到了黄牛手里

2022-11-21 07:24 来源:光明网 龙之朱

  连续抢了半个月没有一次能抢到,但找黄牛却可以轻松预约到当日门票。当下,不少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成了个别黄牛牟利的工具。据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上,只要肯花一二十元到上百元,就能买到紧俏的博物馆免费门票。

  那些花钱逛博物馆的人群,多为真正热爱博物馆的游客或带孩子参观的家长,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也因此,即便花了一些钱,至少也满足了愿望。然而,依靠畸形的市场调节满足的愿望,总归会成为一根刺,如鲠在喉,令人不快。

  黄牛肆意兜售门票,不仅侵占了原本免费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扰乱了公共秩序,也人为制造了紧缺,且涉嫌利用公共资源牟利,并不足取。那么,问题来了,免费的博物馆门票又是怎样到了黄牛手里?

  一方面,黄牛多用刷票软件恶意抢票,或破解系统漏洞入侵,或生成虚拟身份证号码提前预约;另一方面,黄牛能够公然出售免费票,也与平台监管没能及时跟进有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恶意抢票的行为层出不穷,不仅仅是博物馆门票,像火车票、演唱会门票、医院网上挂号等等,只要是存在紧缺的领域,往往都会滋生此类恶劣行为。问题是,针对这种恶意抢票行为,当事机构有没有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遏止?

  已有专家指出,博物馆方面应从技术上多一些设定,比如同一账号或同一身份证号每个月限定购票数量;单一用户在某段时间内访问频次超过某个量值时,系统将自动对其拦截并阻断访问;对出现不正常购票行为的账号,暂停其购票资格等等。同时,采用智能验证码等技术手段,防止黄牛通过外挂软件抢票下单。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真正把心思用在公众身上,办法总是会有的。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撇清责任或高高挂起。此前,陕西历史博物馆曾就黄牛问题回应称,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提供或销售各类与本馆有关的团队、跟团产品(包括所有收费产品),由此导致的无法入馆参观等其他可能损害您权益的行为均与本馆无关云云。客观而言,这样的回应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倒更像是一则“免责声明”,非但不能阻止黄牛,也难以让民众信服。

  此外,免费的门票在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出售,价格监管部门应该有所作为,不能听任互联网成为法外之地。

  每个博物馆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下各个城市的“文化客厅”。如何远离黄牛,还博物馆一片净土,确实需要好好斟酌考量。除了从“堵”上下功夫,堵住购票体系上的漏洞外,也要做好“疏”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热门博物馆和热门展览,更要全力做好观展服务,比如延长开放时间、设定学生专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真正让文化、文明浸润人心。当然,大门开放了,歪门邪道也就少了。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