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更是十四亿人民追逐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实体经济,追逐中国梦的引擎也在实体经济。今日中国,已经由以前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总体步入了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的转变,因此这就要求重庆必须从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向高质量工业化进程转变。2021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了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约占全球18.5%;人均GDP达到80976元,比2012年增长69.7%,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的结果。这对于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面对当前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压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稳定作用。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共同特征是它们都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业企业。各级党委政府秉持经济发展“稳”字当头,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不断加大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持续深入开展一、二、三产业联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经济增长稳中向好。针对服务业因受疫情等影响严重,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引领下,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各地的实体经济发展实际,及时出台一系列的稳保措施,并利用政府的政策杠杆,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确保了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也实现了保民生、稳就业的目的。2022年以来,金融单位持续拓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提升服务质效,让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持续润泽中小微企业,助力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仅央行就出台23条措施支持实体经济精准纾困。同时,各地地出台了相应的措施。这样一来,各地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又快又稳的增长,是政府主动作为、大力扶持的效果显现。服务业的发展,既可以扩大需求,扩大消费,提升地方供给的有效性,更重要的,它能够进一步繁荣、活跃市场,使得重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值得期望。
只有做强中国制造,才能振兴实体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中国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大国,必须以制造业为强国之基,这是实现创新、抢占未来的关键制高点,决定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以重庆为例,作为重工业城市的重庆,更是重任在肩。1-7月,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7%;分板块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6%,工业投资增长11.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6.2%。由此可见,重庆在振兴实体经济方面,依旧紧紧抓住制造产业这一重点领域发力,不断促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激活新动能。这是未来重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是重庆经济稳定发展的定海神针。
总之,发展实体经济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整体规划,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谋划,必须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地落实,才能一步一步地夯实我们的前行道路。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敢干实干、勇于创新和实业致富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优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