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流调中“最勤奋”外卖员,不能止于共情

2022年11月09日 07:43   来源:红网   胡思琦

  一天之内,他飞奔在县城里,仅吃了一顿饭,却送出了共65单外卖。他,被网友称为流调中“最勤劳”外卖员。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一名新冠阳性密接人员的流调轨迹报告引发了全网关注,这张报告单记录了外卖骑手张军的一天,密密麻麻的时间线向我们昭示了这个行业背后的艰辛,将外卖员这个职业又再次拉回了大众视野。

  “外卖员已成高危职业”“外卖骑手很辛苦”……关于类似的话题讨论我们早已不陌生,而通过轨迹图的方式向我们直观地呈现其平常的一天,以无声的方式传达有声的叹息,却是头一次。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网友在看到这张图后会直言“破防”。这张密密麻麻的流动轨迹图,无疑是余华笔下“活着”的最好证明:“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张军忙碌且重复的一天,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眼中的生活“不谋而和”,引起了强烈的共情效应。

  新京报在评价某部电影时,曾经针对“共情”有这样一段论述:“我们躲在信息的同温层里。共情从未如此容易,因为似乎大多数普通人都有物质上的不知足、不够用,都经历过或经历着不得已的时刻,以至于一点火星就可以轻易星火燎原。”或许,共情很容易,但共情绝对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是,共情之后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最简单也是最应该的,理解与包容。此事出现之后,除了关心与点赞的声音外,社交平台上也不乏一些质疑与指责之声,认为该外卖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麻烦与恐慌,不该在密接之后依旧四处奔走。但将心比心,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确诊结果出来前,谁又能知道自己是否密接又是否确诊呢?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被网暴的案例,我们已见得太多,在日常生活中做自己本职工作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指摘。此外,跳出疫情这个大背景,我们也可以窥见外卖行业背后的“内卷”现状,在这个“时间即金钱”“争分夺秒”的行业里,我们不妨给他们多一点耐心,少一些不讲道理的差评。

  但说到底,在外卖骑手面临的困境里,消费者是无辜的,最重要的是,算法之下,平台方需要多一点人性化的考量。2020年,人物的一篇深度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爆全网,照亮了这个行业内部一些隐秘的角落。在这场无限的游戏里,系统考虑到了平台的利益,考虑到了商家的利益,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利益,却独独挤压了骑手的生存空间,骑手成为算法之下的牺牲品。流调中最勤劳的外卖员,不止张军一人,在这个系统内的所有人,都不得不被迫“勤劳”。即使不能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奖惩和监管机制,那么在疫情期间,提高骑手的福利待遇,做好疫情防护措施,采取更多的无接触配送模式,为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的骑手提供一定的补贴也是平台在逐利背后应该思考的社会责任。

  如今,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疫情反复等压力下,面对外卖员这个日益庞大且不可或缺的群体,共情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对流调中“最勤奋”外卖员,不能止于共情

2022-11-09 07:43 来源:红网 胡思琦

  一天之内,他飞奔在县城里,仅吃了一顿饭,却送出了共65单外卖。他,被网友称为流调中“最勤劳”外卖员。

  近日,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一名新冠阳性密接人员的流调轨迹报告引发了全网关注,这张报告单记录了外卖骑手张军的一天,密密麻麻的时间线向我们昭示了这个行业背后的艰辛,将外卖员这个职业又再次拉回了大众视野。

  “外卖员已成高危职业”“外卖骑手很辛苦”……关于类似的话题讨论我们早已不陌生,而通过轨迹图的方式向我们直观地呈现其平常的一天,以无声的方式传达有声的叹息,却是头一次。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网友在看到这张图后会直言“破防”。这张密密麻麻的流动轨迹图,无疑是余华笔下“活着”的最好证明:“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张军忙碌且重复的一天,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眼中的生活“不谋而和”,引起了强烈的共情效应。

  新京报在评价某部电影时,曾经针对“共情”有这样一段论述:“我们躲在信息的同温层里。共情从未如此容易,因为似乎大多数普通人都有物质上的不知足、不够用,都经历过或经历着不得已的时刻,以至于一点火星就可以轻易星火燎原。”或许,共情很容易,但共情绝对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是,共情之后呢?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最简单也是最应该的,理解与包容。此事出现之后,除了关心与点赞的声音外,社交平台上也不乏一些质疑与指责之声,认为该外卖员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麻烦与恐慌,不该在密接之后依旧四处奔走。但将心比心,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在确诊结果出来前,谁又能知道自己是否密接又是否确诊呢?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被网暴的案例,我们已见得太多,在日常生活中做自己本职工作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指摘。此外,跳出疫情这个大背景,我们也可以窥见外卖行业背后的“内卷”现状,在这个“时间即金钱”“争分夺秒”的行业里,我们不妨给他们多一点耐心,少一些不讲道理的差评。

  但说到底,在外卖骑手面临的困境里,消费者是无辜的,最重要的是,算法之下,平台方需要多一点人性化的考量。2020年,人物的一篇深度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爆全网,照亮了这个行业内部一些隐秘的角落。在这场无限的游戏里,系统考虑到了平台的利益,考虑到了商家的利益,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利益,却独独挤压了骑手的生存空间,骑手成为算法之下的牺牲品。流调中最勤劳的外卖员,不止张军一人,在这个系统内的所有人,都不得不被迫“勤劳”。即使不能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奖惩和监管机制,那么在疫情期间,提高骑手的福利待遇,做好疫情防护措施,采取更多的无接触配送模式,为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的骑手提供一定的补贴也是平台在逐利背后应该思考的社会责任。

  如今,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疫情反复等压力下,面对外卖员这个日益庞大且不可或缺的群体,共情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行动。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