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推广刷掌支付莫忘信息保护

2022年11月09日 07:33   来源:法治日报   宋宇波

  近日,某互联网企业上线了刷掌支付小程序,该小程序以“伸手感应,识别支付”为口号,用户只要在支持刷掌支付设备上注册并关联个人微信账号,线下消费时只需对准设备扫描掌心即可完成支付。在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当下,掌纹识别作为一种新型的身份识别方式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其实,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掌纹信息。早在唐朝,人们已经将掌纹广泛用于商业合同签署,通过在房契、地契上按手印完成交易。近几年随着低成本、高分辨率摄像头的出现,掌纹可以非常快捷地被提取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识别,因此掌纹识别技术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相关商业应用也快速推开。

  和目前广泛应用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掌纹识别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掌纹比指纹拥有更丰富的纹理和可识别区域,可以大大降低识别算法的复杂度和开发成本;其次,相对于人脸识别而言,掌纹很难被监控摄像头秘密采集,因此具有更好的私密性。与此同时,最新的识别技术可以利用皮肤组织独有的光学特性,有效避免掌纹被伪造和仿冒。至于刷掌支付是否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支付方式,还有待于人们使用习惯的建立。

  不过,同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一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使用是否方便快捷、私密性是否具有保障,而且需要关注企业在推广这类生物识别技术时是否涉及对个人生物信息的非法索取、滥用等问题。如近年来一些售楼处就出现过利用摄像头私自收集客户人脸信息用于客户筛选的问题,这也警示我们随着个人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也要随之加强。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掌纹信息作为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用户敏感个人信息,因此,商家在推广刷掌支付、处理用户掌纹信息时,除了严格遵循“最小必要”等处理个人信息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取得用户单独同意,并向用户告知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从而通过个人信息处理全流程合规,保障用户掌纹信息不被滥用、泄露乃至贩卖,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系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推广刷掌支付莫忘信息保护

2022-11-09 07:33 来源:法治日报 宋宇波

  近日,某互联网企业上线了刷掌支付小程序,该小程序以“伸手感应,识别支付”为口号,用户只要在支持刷掌支付设备上注册并关联个人微信账号,线下消费时只需对准设备扫描掌心即可完成支付。在生物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当下,掌纹识别作为一种新型的身份识别方式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其实,人类很早就注意到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掌纹信息。早在唐朝,人们已经将掌纹广泛用于商业合同签署,通过在房契、地契上按手印完成交易。近几年随着低成本、高分辨率摄像头的出现,掌纹可以非常快捷地被提取出来,并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识别,因此掌纹识别技术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相关商业应用也快速推开。

  和目前广泛应用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掌纹识别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掌纹比指纹拥有更丰富的纹理和可识别区域,可以大大降低识别算法的复杂度和开发成本;其次,相对于人脸识别而言,掌纹很难被监控摄像头秘密采集,因此具有更好的私密性。与此同时,最新的识别技术可以利用皮肤组织独有的光学特性,有效避免掌纹被伪造和仿冒。至于刷掌支付是否会成为未来主流的支付方式,还有待于人们使用习惯的建立。

  不过,同其他生物识别技术一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使用是否方便快捷、私密性是否具有保障,而且需要关注企业在推广这类生物识别技术时是否涉及对个人生物信息的非法索取、滥用等问题。如近年来一些售楼处就出现过利用摄像头私自收集客户人脸信息用于客户筛选的问题,这也警示我们随着个人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也要随之加强。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掌纹信息作为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用户敏感个人信息,因此,商家在推广刷掌支付、处理用户掌纹信息时,除了严格遵循“最小必要”等处理个人信息的一般性原则外,还应取得用户单独同意,并向用户告知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从而通过个人信息处理全流程合规,保障用户掌纹信息不被滥用、泄露乃至贩卖,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系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