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何总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2022年11月07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曾被欧美双方看重的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正在“显出原形”,其所反映的本质恰是美欧间多年来“仆从”与“反仆从”根本性矛盾。这让欧洲不能不深刻反思:既然是伙伴,为何每次都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法国天然气出口增长421%,仅8月份液化天然气价格就不可思议地增长了1094%。而欧洲却在美裹挟下,持续加码对俄制裁,甚至以“断腕”气势限制俄进口能源,直接诱发欧洲能源供应危机,通胀飙升。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通胀率已升至9.9%,再刷纪录。

  面对美大捞战争红利,疲于应对各类危机的欧洲仿佛刚刚如梦初醒。当地时间10月2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期间抨击美国在贸易与能源政策上大搞“双标”,指出“美国在其国内市场降低能源价格,却以国内价格三倍至四倍溢价出口欧洲天然气,甚至对某些领域企业的国家补贴已高达80%”。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暗讽,“欧洲的盟友美国以过高溢价向德国出口天然气,正在大发‘战争财’”。

  如果说能源上的损失可被辩解为美国盟友的战术误伤,那在经贸领域的“趁火打劫”,则使美难掩其大肆收割欧洲红利的贪婪本质。

  面对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飞涨与通胀高企不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向美迁移,涉及制造业多个领域,特别是化学品、电池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并带动欧洲高科技人才外流。荷兰化学品公司高管评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向美迁移是显而易见的”,而该公司刚刚宣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一家合成氨工厂。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也曾以汽车行业为例警告:“欧洲必须更好地保护其汽车工业免受主要合作伙伴的‘保护性’与‘侵略性’影响。”在欧洲目前这种产业“被动空心化”趋势下,盟友美国反而宣布了包括《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企图强化自身能源价格稳定、企业政策可靠、绿色转型支持的诱惑力,无异于对欧洲产业与制造危机“火上浇油”。

  这种“美国点火、欧洲埋单”的“仆从定位”在过往美欧关系中屡见不鲜。相信欧洲一定不会忘记:在商业领域,美国在“欧洲猎场”大搞长臂管辖,借“阿尔斯通案”掠夺欧洲财富;在数字科技领域,美国通过“GAFA”巨头长期侵蚀欧洲税基,挤压本土科技企业发展;在数据领域,美国通过臭名昭著的“棱镜门”计划对欧洲多国领导人进行长年监听,将欧洲数据安全视如无物,甚至此前还在和欧洲就“个人数据传输”议题讨价还价;在气候领域,美国手扯“气候大旗”;在俄乌冲突这一敏感时刻,公布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形成对欧洲资本、人才与技术的强大吸力。法国外长科隆纳警告:“这将使美欧经济体间出现巨大的不公平竞争。”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喊话:“美国不能破坏欧美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远没有美国描述的那样美好。以美方固守全球霸主地位与欧洲谋求战略自主道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结构性分歧,像一颗颗锋利的尖钉深深嵌插在所谓“共同价值观”的虚无缥缈的基石上。美方的合作实质是美方单赢,美方的伙伴定义也不过是“仆从定位”。真正的伙伴不会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并将自己的盟友拖入战争陷阱,使自己的伙伴面临外部动荡、难民潮冲击、极端思潮泛滥等连带风险。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以全球共同发展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己任,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尊重彼此主权与发展利益。欧洲目前需要以清醒视角区分“真正的朋友”与“虚伪的伙伴”,并以强大魄力与决断走真正的“欧洲自主”道路,这也将是考验欧洲领导者决心与魄力的关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为何总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2022-11-07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曾被欧美双方看重的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正在“显出原形”,其所反映的本质恰是美欧间多年来“仆从”与“反仆从”根本性矛盾。这让欧洲不能不深刻反思:既然是伙伴,为何每次都是“美国点火、欧洲埋单”。

  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法国天然气出口增长421%,仅8月份液化天然气价格就不可思议地增长了1094%。而欧洲却在美裹挟下,持续加码对俄制裁,甚至以“断腕”气势限制俄进口能源,直接诱发欧洲能源供应危机,通胀飙升。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通胀率已升至9.9%,再刷纪录。

  面对美大捞战争红利,疲于应对各类危机的欧洲仿佛刚刚如梦初醒。当地时间10月2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盟峰会期间抨击美国在贸易与能源政策上大搞“双标”,指出“美国在其国内市场降低能源价格,却以国内价格三倍至四倍溢价出口欧洲天然气,甚至对某些领域企业的国家补贴已高达80%”。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暗讽,“欧洲的盟友美国以过高溢价向德国出口天然气,正在大发‘战争财’”。

  如果说能源上的损失可被辩解为美国盟友的战术误伤,那在经贸领域的“趁火打劫”,则使美难掩其大肆收割欧洲红利的贪婪本质。

  面对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价格飞涨与通胀高企不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向美迁移,涉及制造业多个领域,特别是化学品、电池等能源密集型企业,并带动欧洲高科技人才外流。荷兰化学品公司高管评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向美迁移是显而易见的”,而该公司刚刚宣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扩建一家合成氨工厂。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也曾以汽车行业为例警告:“欧洲必须更好地保护其汽车工业免受主要合作伙伴的‘保护性’与‘侵略性’影响。”在欧洲目前这种产业“被动空心化”趋势下,盟友美国反而宣布了包括《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企图强化自身能源价格稳定、企业政策可靠、绿色转型支持的诱惑力,无异于对欧洲产业与制造危机“火上浇油”。

  这种“美国点火、欧洲埋单”的“仆从定位”在过往美欧关系中屡见不鲜。相信欧洲一定不会忘记:在商业领域,美国在“欧洲猎场”大搞长臂管辖,借“阿尔斯通案”掠夺欧洲财富;在数字科技领域,美国通过“GAFA”巨头长期侵蚀欧洲税基,挤压本土科技企业发展;在数据领域,美国通过臭名昭著的“棱镜门”计划对欧洲多国领导人进行长年监听,将欧洲数据安全视如无物,甚至此前还在和欧洲就“个人数据传输”议题讨价还价;在气候领域,美国手扯“气候大旗”;在俄乌冲突这一敏感时刻,公布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形成对欧洲资本、人才与技术的强大吸力。法国外长科隆纳警告:“这将使美欧经济体间出现巨大的不公平竞争。”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喊话:“美国不能破坏欧美间的公平竞争环境。”

  跨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远没有美国描述的那样美好。以美方固守全球霸主地位与欧洲谋求战略自主道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结构性分歧,像一颗颗锋利的尖钉深深嵌插在所谓“共同价值观”的虚无缥缈的基石上。美方的合作实质是美方单赢,美方的伙伴定义也不过是“仆从定位”。真正的伙伴不会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制造人道主义灾难,并将自己的盟友拖入战争陷阱,使自己的伙伴面临外部动荡、难民潮冲击、极端思潮泛滥等连带风险。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以全球共同发展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己任,坚持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尊重彼此主权与发展利益。欧洲目前需要以清醒视角区分“真正的朋友”与“虚伪的伙伴”,并以强大魄力与决断走真正的“欧洲自主”道路,这也将是考验欧洲领导者决心与魄力的关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 言)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