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朋友圈“减负”背后的社交过载

2022年10月28日 07:22   来源:北京日报   高源

  你发朋友圈会屏蔽同事吗?最近,“被同事屏蔽朋友圈的心情”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不够礼貌,有人认为无可厚非,还有人将该行为纳入“职场微信礼仪”的必修课。

  平心而论,“屏蔽”看似“无情”,但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起码说明朋友圈中的“无效社交”已然成为很多人难以承受之重。犹记微信创立之初,主打“熟人社交”,朋友圈更像是“客厅沙龙”,半私密的聚会空间极大激发了众人自我呈现与表达的热情。而如今,微信早已成长为一个“巨无霸”,极大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交友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被迫通过这一“个人橱窗”来打造职场标签,私人生活成了超强探照灯下的伪装表演。更重要的是,当大量仅有工作关系、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充斥圈中,“客厅沙龙”回归到了“广场集会”,参与其中难免少了私密感及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小心翼翼地挑选照片、编写文案,倒不如选择已读不回、屏蔽了之,至少图个清静。

  “屏蔽同事”只是网络社交焦虑的缩影。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交平台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分享经验的主要阵地,类似倦怠心态愈发普遍。从2亿用户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到越来越多人主动退出无用群聊,再到网友呼吁上线批量删除好友功能,疲于应对社交浪潮的用户,“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看透”,正在想方设法从繁杂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但当社交堡垒越筑越高,“谢绝参观”成为常态,某种疏离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滋长出来。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言,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这个角度讲,微信朋友圈的演进,算得上一场大型社会试验,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即便是虚拟的社交网络,也难以承受过多的额外负累,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用户不断上涨的倦怠情绪,正倒逼着许多社交平台选择“减负”。不过,诸如“三天可见”“隐藏群聊”等,都是对现有机制的有限调试,很多时候并不解渴。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交媒体突飞猛进,必然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关键是要持续修复痛点,探索出人与人以及人与科技互动的最佳方式。对个人而言,信息戒断或许很难,但能做的依旧很多。比如,尽量不群发无用消息,厘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尊重他人的隐私……换位思考、体贴对方、尊重边界,每个人都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就能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交环境。

  技术是自由还是束缚,最终取决于人。在这场由媒介更迭引发的社交游戏中,从设计者到用户,尽力减少社交媒体对个体的操纵,重视呼唤纯洁关系的本真,才是网络社交焦虑的真正解药。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朋友圈“减负”背后的社交过载

2022-10-28 07:22 来源:北京日报 高源

  你发朋友圈会屏蔽同事吗?最近,“被同事屏蔽朋友圈的心情”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不够礼貌,有人认为无可厚非,还有人将该行为纳入“职场微信礼仪”的必修课。

  平心而论,“屏蔽”看似“无情”,但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起码说明朋友圈中的“无效社交”已然成为很多人难以承受之重。犹记微信创立之初,主打“熟人社交”,朋友圈更像是“客厅沙龙”,半私密的聚会空间极大激发了众人自我呈现与表达的热情。而如今,微信早已成长为一个“巨无霸”,极大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交友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被迫通过这一“个人橱窗”来打造职场标签,私人生活成了超强探照灯下的伪装表演。更重要的是,当大量仅有工作关系、一面之缘的陌生人充斥圈中,“客厅沙龙”回归到了“广场集会”,参与其中难免少了私密感及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小心翼翼地挑选照片、编写文案,倒不如选择已读不回、屏蔽了之,至少图个清静。

  “屏蔽同事”只是网络社交焦虑的缩影。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交平台成为人们记录生活、分享经验的主要阵地,类似倦怠心态愈发普遍。从2亿用户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到越来越多人主动退出无用群聊,再到网友呼吁上线批量删除好友功能,疲于应对社交浪潮的用户,“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看透”,正在想方设法从繁杂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但当社交堡垒越筑越高,“谢绝参观”成为常态,某种疏离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滋长出来。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言,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这个角度讲,微信朋友圈的演进,算得上一场大型社会试验,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即便是虚拟的社交网络,也难以承受过多的额外负累,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用户不断上涨的倦怠情绪,正倒逼着许多社交平台选择“减负”。不过,诸如“三天可见”“隐藏群聊”等,都是对现有机制的有限调试,很多时候并不解渴。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交媒体突飞猛进,必然有很多不成熟之处,关键是要持续修复痛点,探索出人与人以及人与科技互动的最佳方式。对个人而言,信息戒断或许很难,但能做的依旧很多。比如,尽量不群发无用消息,厘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尊重他人的隐私……换位思考、体贴对方、尊重边界,每个人都能遵守一定的社交礼仪,就能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交环境。

  技术是自由还是束缚,最终取决于人。在这场由媒介更迭引发的社交游戏中,从设计者到用户,尽力减少社交媒体对个体的操纵,重视呼唤纯洁关系的本真,才是网络社交焦虑的真正解药。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