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刮腻子”冠军:呵护好工匠精神的“里子”

2022年10月27日 06:55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久前,“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很多媒体以及网友纷纷称赞,“平凡的技艺,也能成就非凡的大师和精彩的人生”果然不假。新闻主角马宏达,是一名出生于2000年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16级建筑装饰技师班学生,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冠军,也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的“零”突破。

  说到“刮腻子”,很多年轻人大概会感觉很陌生,第一次接触往往都在自家新房装修时。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刮腻子无非就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但在世界级比赛中,却有着偏差不得超过1mm的苛刻标准,同时还要考验运用石膏技术在一面空白墙面上自由创作的技艺与审美。为此,马宏达五年磨一剑,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技压群雄、一举得冠,成就了自己也赢得了赞誉。

  对技能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崇尚,是社会风尚转变的重要标记。与马宏达一道征战在法国赛区的中国选手,还有参加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比赛的吴怡欣、移动机器人(双人)项目比赛的侯坤鹏和唐高远……因为生活场景的不同,这些项目在人们心中或显得神秘高端,或感觉普普通通,却都因其惟精惟一而彰显着共同的追求,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当然,众多褒扬之下,也有不少阴阳怪气的论调,譬如,“把工地上刮腻子的拿出去比,分分钟摘冠军回来”“拿这个奖有啥用?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我出350一天过来跟我干”。这些话,有点儿难以入耳,却值得人们反复品咂。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的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固化于大众的思维框架内,倘若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事实上,我国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特别是需要转向提高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更依赖于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而今,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立足于此。

  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着重提到了“完善分配制度”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容,其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格外使人振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以及为此保持长期稳健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良好的分配制度来释放全社会普通人的创新创造、拼搏奋斗热情。可以说,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工人并不难,而是难在如何拔除这一群体收入太低、上升通道狭窄的社会层面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进入。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刮腻子”冠军:呵护好工匠精神的“里子”

2022-10-27 06:55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久前,“00后小伙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很多媒体以及网友纷纷称赞,“平凡的技艺,也能成就非凡的大师和精彩的人生”果然不假。新闻主角马宏达,是一名出生于2000年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16级建筑装饰技师班学生,他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中获得冠军,也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的“零”突破。

  说到“刮腻子”,很多年轻人大概会感觉很陌生,第一次接触往往都在自家新房装修时。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刮腻子无非就是将腻子刮在墙上以保证墙面平整。但在世界级比赛中,却有着偏差不得超过1mm的苛刻标准,同时还要考验运用石膏技术在一面空白墙面上自由创作的技艺与审美。为此,马宏达五年磨一剑,凭借扎实的技术和稳定的发挥技压群雄、一举得冠,成就了自己也赢得了赞誉。

  对技能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崇尚,是社会风尚转变的重要标记。与马宏达一道征战在法国赛区的中国选手,还有参加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比赛的吴怡欣、移动机器人(双人)项目比赛的侯坤鹏和唐高远……因为生活场景的不同,这些项目在人们心中或显得神秘高端,或感觉普普通通,却都因其惟精惟一而彰显着共同的追求,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当然,众多褒扬之下,也有不少阴阳怪气的论调,譬如,“把工地上刮腻子的拿出去比,分分钟摘冠军回来”“拿这个奖有啥用?告诉更多年轻人以后毕业出来刮腻子?”“我出350一天过来跟我干”。这些话,有点儿难以入耳,却值得人们反复品咂。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时代的因素促使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固化于大众的思维框架内,倘若不能通过不断地制度创新来真正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就很难夯实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基础,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目标。

  事实上,我国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比较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特别是需要转向提高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更依赖于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而今,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立足于此。

  不仅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着重提到了“完善分配制度”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容,其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格外使人振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以及为此保持长期稳健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良好的分配制度来释放全社会普通人的创新创造、拼搏奋斗热情。可以说,在一段时期内,通过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工人并不难,而是难在如何拔除这一群体收入太低、上升通道狭窄的社会层面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进入。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