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更多孩子“走进太空”

2022年10月14日 07:12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此次课堂的主讲老师。他们在崭新的教室“问天实验舱”,介绍了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展示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进行了手套箱剪株操作。在地面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通过视频通话形式,聆听讲解,争相提问。

  昨天是“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讲,前两次“天宫课堂”吸引了大批少年儿童围观学习。这一中国科普的“最高”课堂由此有“网课天花板”之称,被无数网友催更点赞。太空老师再次开启授课模式,不仅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及网友好好“解了渴”,也加深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航天事业重要性的认知。作为本次课程的亮点环节,太空老师邀请青少年同步天地做实验,更是通过“天差地别”的对比,巧妙地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的关注、对探索的坚持。天宫这一课,既是科研,也是科普。

  令人着迷的课堂内容虽然只有50分钟,实际准备过程十分复杂。据报道,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备课,包括航天系统的专家、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小学老师等。“天宫课堂”开课前,航天员要反复测试保证实验效果,把测试结果反馈给地面的专家组,对内容进行确认和沟通。精心的备课,准确的呈现,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展现了中国空间站的强大科研能力。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感受国家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学习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古人曾经把酒问青天,如今中国航天员接力展示在太空的真实经历,不仅实现了天地之间的畅通对话,还把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温馨有趣的课堂,真令人感慨于航天人追逐梦想的智慧、执着和胆魄。相信孩子们走进这样的太空课堂,也能为之震撼,也会追梦不止,也将展翅高飞,去往更广袤的天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让更多孩子“走进太空”

2022-10-14 07:12 来源:北京晚报 辛音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此次课堂的主讲老师。他们在崭新的教室“问天实验舱”,介绍了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展示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进行了手套箱剪株操作。在地面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通过视频通话形式,聆听讲解,争相提问。

  昨天是“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讲,前两次“天宫课堂”吸引了大批少年儿童围观学习。这一中国科普的“最高”课堂由此有“网课天花板”之称,被无数网友催更点赞。太空老师再次开启授课模式,不仅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及网友好好“解了渴”,也加深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航天事业重要性的认知。作为本次课程的亮点环节,太空老师邀请青少年同步天地做实验,更是通过“天差地别”的对比,巧妙地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的关注、对探索的坚持。天宫这一课,既是科研,也是科普。

  令人着迷的课堂内容虽然只有50分钟,实际准备过程十分复杂。据报道,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备课,包括航天系统的专家、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小学老师等。“天宫课堂”开课前,航天员要反复测试保证实验效果,把测试结果反馈给地面的专家组,对内容进行确认和沟通。精心的备课,准确的呈现,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展现了中国空间站的强大科研能力。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感受国家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学习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古人曾经把酒问青天,如今中国航天员接力展示在太空的真实经历,不仅实现了天地之间的畅通对话,还把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温馨有趣的课堂,真令人感慨于航天人追逐梦想的智慧、执着和胆魄。相信孩子们走进这样的太空课堂,也能为之震撼,也会追梦不止,也将展翅高飞,去往更广袤的天地。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