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为什么好评如潮?

2022年10月14日 07:00   来源:红网   金佳辉

  “天宫课堂第三课”于10月12日下午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采用现场直播、天地互动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10月12日 央视新闻)

  本次天宫课堂在延续之前实验授课、直播互动的同时,又启用了全新的“教室”,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授课内容,展现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收获了破千万的在线播放量,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任何仿真的实验模拟都难以达到真实环境带来的视听体验,而“天宫课堂”通过充分的实验准备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太空环境以及奇妙的科学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天宫课堂”这种创新的授课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拥有了更加具象化、更加真实可感的展现方式,让青少年能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明确,记忆更加深刻。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中,航天员刘洋展示了在太空用2米长的吸管喝芒果汁的趣味活动,这样贴近生活的授课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孩子们的感受更加清晰直观。不少孩子也表示,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浓厚了对于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兴趣,加深了对于宇宙发现的向往。人才兴国是科技强国之本,“天宫课堂”让高深的科学道理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抵达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们的科学热情,播撒了探索的种子,为国家的科技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太空对话环节也是“天宫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通过地面与太空的信号连接,可以实时地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了解航天员的生活日常,解答自己内心对于宇宙世界的疑惑,这种实时互动的交流授课方式拉近了青少年与航天员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充满温度。

  而天宫课堂的顺利进行也展示着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科技实力是实验创新、授课丰富的坚实保障,先进的航天研发能力和卫星传输技术是保证“天空课堂”顺利进行的根本支撑点。本次“天宫课堂”的授课采用了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的方式,顺利搭建起了通信传输的“高速公路”,保证了语音和图像都能够稳定地传输到地面,而迅速准确的信号传输也让直播的互动交流成为了可能。正是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才让这种双向互动走进课堂,克服授课单向性的弊端,让青少年能够直接对话航天员,更加充分地了解太空现象以及航天员的生活。2013年,作为全世界第二个开设太空课堂的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研发能力以及通信传输能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授课内容也逐渐丰富化,越来越多更加复杂的实验现象加入到课堂的内容中,给观众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科学体验。本次课堂中“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等活动也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而实验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舱的活动愈发游刃有余,彰显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卓越成就。

  “天宫课堂”教授的是知识、展示的是实力。它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广大青少年埋下了科学的种子,为中国科技人才的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天宫课堂”也必将在未来不断完善和丰富,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在大众面前,带给人们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体验。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为什么好评如潮?

2022-10-14 07:00 来源:红网 金佳辉

  “天宫课堂第三课”于10月12日下午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采用现场直播、天地互动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10月12日 央视新闻)

  本次天宫课堂在延续之前实验授课、直播互动的同时,又启用了全新的“教室”,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授课内容,展现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收获了破千万的在线播放量,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任何仿真的实验模拟都难以达到真实环境带来的视听体验,而“天宫课堂”通过充分的实验准备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和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能够突破时空的界限,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的太空环境以及奇妙的科学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天宫课堂”这种创新的授课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拥有了更加具象化、更加真实可感的展现方式,让青少年能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明确,记忆更加深刻。在天宫课堂第三课中,航天员刘洋展示了在太空用2米长的吸管喝芒果汁的趣味活动,这样贴近生活的授课内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孩子们的感受更加清晰直观。不少孩子也表示,通过观看“天宫课堂”,浓厚了对于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兴趣,加深了对于宇宙发现的向往。人才兴国是科技强国之本,“天宫课堂”让高深的科学道理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抵达青少年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增强孩子们的科学热情,播撒了探索的种子,为国家的科技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太空对话环节也是“天宫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通过地面与太空的信号连接,可以实时地与航天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了解航天员的生活日常,解答自己内心对于宇宙世界的疑惑,这种实时互动的交流授课方式拉近了青少年与航天员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充满温度。

  而天宫课堂的顺利进行也展示着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科技实力是实验创新、授课丰富的坚实保障,先进的航天研发能力和卫星传输技术是保证“天空课堂”顺利进行的根本支撑点。本次“天宫课堂”的授课采用了双中继卫星分别跟踪的方式,顺利搭建起了通信传输的“高速公路”,保证了语音和图像都能够稳定地传输到地面,而迅速准确的信号传输也让直播的互动交流成为了可能。正是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才让这种双向互动走进课堂,克服授课单向性的弊端,让青少年能够直接对话航天员,更加充分地了解太空现象以及航天员的生活。2013年,作为全世界第二个开设太空课堂的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研发能力以及通信传输能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授课内容也逐渐丰富化,越来越多更加复杂的实验现象加入到课堂的内容中,给观众带来了多种多样的科学体验。本次课堂中“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等活动也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而实验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舱的活动愈发游刃有余,彰显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卓越成就。

  “天宫课堂”教授的是知识、展示的是实力。它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为广大青少年埋下了科学的种子,为中国科技人才的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天宫课堂”也必将在未来不断完善和丰富,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内容呈现在大众面前,带给人们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体验。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