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还需立法推动

2022年10月12日 09:15   来源:东方网   付彪

  长期游走在禁烟边缘的电子烟,在一些公共场所已明确被禁。近日,有网友发布G689次高铁上有乘客在吸电子烟的视频。10月8日,12306客服回应媒体称,高铁上可以携带电子烟,但不能抽,高铁上抽烟被发现或触发烟雾报警器将送警方处理,情节严重的要担负刑事责任。近年来,各地陆续发布升级版“禁烟令”,明确电子烟也在公共场所禁烟之列。有专家表示,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不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模糊地带。(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此前,多地铁路公安部门曾通报过乘客在高铁动车抽电子烟,原因多为意识不到电子烟会对列车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车厢内安装的烟雾报警装置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相连,一旦检测到烟雾,列车就会自动降速甚至紧急制动停车。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在高铁列车上或列车其他禁烟部位吸烟的,将会被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将会被处以行政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电子烟频频引发安全事故不但引发了公众高度关注,将电子烟尽快纳入控烟范围、加强立法监管的呼声也日渐高涨。然而,社会上仍存在“电子烟不是烟”的看法,一些人仍抱有“控烟不控电子烟”的侥幸。有研究表明,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相比传统烟对健康的危害并没有减少。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可见,“全面控烟”不能止于传统烟,也应该包括电子烟,必须通过立法对其强化监管。

  据统计,全球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在公共场所使用电子烟。早在2019年,浙江杭州、广东深圳相继修订地方法规,将电子烟列入控烟范围,和传统卷烟“一视同仁”。2021年,据人民网报道,海南、重庆以及辽宁大连、河南郑州、广西南宁等地也把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使用电子烟,并对场所、标志、罚款金额作出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逐渐成为公众共识。

  2021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三次修订,明确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2022年5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也给电子烟戴上“紧箍咒”。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表态,构建“线上清理、线下管控、全链覆盖、联合治理”的市场监管体系,着力提升电子烟的联合治理能力。

  如今,国家正式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对其生产到销售全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但要实现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还需通过立法消除其在法律上的模糊地带。比如,由于禁烟公共场所涉及范围广,电子烟有隐蔽性,人们不易察觉谁携带或谁在吸,很难调查取证。因此,有必要“趁热打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尽早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控烟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提升控烟的广度和深度,以能够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还需立法推动

2022-10-12 09:15 来源:东方网 付彪

  长期游走在禁烟边缘的电子烟,在一些公共场所已明确被禁。近日,有网友发布G689次高铁上有乘客在吸电子烟的视频。10月8日,12306客服回应媒体称,高铁上可以携带电子烟,但不能抽,高铁上抽烟被发现或触发烟雾报警器将送警方处理,情节严重的要担负刑事责任。近年来,各地陆续发布升级版“禁烟令”,明确电子烟也在公共场所禁烟之列。有专家表示,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不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模糊地带。(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

  此前,多地铁路公安部门曾通报过乘客在高铁动车抽电子烟,原因多为意识不到电子烟会对列车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车厢内安装的烟雾报警装置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相连,一旦检测到烟雾,列车就会自动降速甚至紧急制动停车。根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在高铁列车上或列车其他禁烟部位吸烟的,将会被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将会被处以行政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电子烟频频引发安全事故不但引发了公众高度关注,将电子烟尽快纳入控烟范围、加强立法监管的呼声也日渐高涨。然而,社会上仍存在“电子烟不是烟”的看法,一些人仍抱有“控烟不控电子烟”的侥幸。有研究表明,电子烟产生的气溶胶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相比传统烟对健康的危害并没有减少。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电子烟有害公共健康。可见,“全面控烟”不能止于传统烟,也应该包括电子烟,必须通过立法对其强化监管。

  据统计,全球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在公共场所使用电子烟。早在2019年,浙江杭州、广东深圳相继修订地方法规,将电子烟列入控烟范围,和传统卷烟“一视同仁”。2021年,据人民网报道,海南、重庆以及辽宁大连、河南郑州、广西南宁等地也把电子烟纳入控烟范围,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使用电子烟,并对场所、标志、罚款金额作出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逐渐成为公众共识。

  2021年1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三次修订,明确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2022年5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也给电子烟戴上“紧箍咒”。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表态,构建“线上清理、线下管控、全链覆盖、联合治理”的市场监管体系,着力提升电子烟的联合治理能力。

  如今,国家正式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对其生产到销售全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但要实现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还需通过立法消除其在法律上的模糊地带。比如,由于禁烟公共场所涉及范围广,电子烟有隐蔽性,人们不易察觉谁携带或谁在吸,很难调查取证。因此,有必要“趁热打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尽早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控烟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禁吸电子烟,提升控烟的广度和深度,以能够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