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薅羊毛”也要守规矩

2022年09月29日 07:34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以网络安全为题材的网剧《你安全吗?》日前上映,剧中的“大斑马”组织了200多个专业“羊毛群”专门钻空子占便宜,很多商家都成为了受害者,最终“大斑马”被抓获。微博话题“你薅的羊毛可能是违法的”也由此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

  “薅羊毛”一词本是沿袭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妈的“薅羊毛织毛衣”的做法,而后延展为通过参加商家提供的各种福利活动获得优惠或者从中获利的行为。“薅羊毛”可能违法出乎多数人的意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印象中,“薅羊毛”只是买卖双方你情我愿的行为:商家让利聚人气,消费者根据商家的游戏规则省钱,何至于违法?

  其实,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卡券、优惠券等推广方式日渐普及,上游工具支持、中游优惠券领取、下游转售套现,“薅羊毛”早已形成了一个分工精细的产业链。由技术提供者、设备提供者、线报提供者、下游操作团队组成的职业“羊毛党”显然不像普通“羊毛党”那样,抱着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态寻求和商家之间的共赢,而是如蝗虫过境般侵蚀着普通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网上有不少博主专门带领粉丝“薅羊毛”,普通“羊毛党”也有可能成为灰黑产业链末端的一环。

  合理省钱和恶意“薅羊毛”的边界在哪里,尚无明确定论。从各地披露的案例看,制售、使用具有“抢单”功能的外挂软件“薅羊毛”的,有偿提供、购买他人身份信息参与优惠活动的,通过网络教授刷单方法的,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按照目前主流的说法,合理的省钱一定是建立在消费和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将商家促销变成不当营利方式则属于非法“薅羊毛”。

  最具争议的是,当商家优惠活动出现漏洞时,“羊毛党”可以“凭本事”薅吗?2014年,亚马逊将一款售价为949元的“智能家居扫地机器人”标为94元,结果不到12分钟产生了3.4万张订单,后以“标错价”为由退单退款、下架产品,被290名消费者告上法庭。法院判决亚马逊向消费者分别赔偿每台机器的订单金额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855元,理由是防止“虚假促销、恶意单方砍单行为”,这是早些年引发公众思考“薅羊毛”界限的案例。而网店“果小云”错误标注“4500斤脐橙卖26元”被大量下单,就获得了平台保护和公众声援。戏剧性的一幕是,其先后被曝出抄袭,店主的农民身份也遭到质疑,卖家究竟是被薅的受害者还是炒作者,模糊难辨。不难看出,“薅羊毛”是电子商务时代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评价难度大。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不是所有规则漏洞都可以利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乘人之危,怎么都不算光彩。

  在消费和信息真实基础上,普通“羊毛党”避免“立于危墙之下”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区分“薅羊毛”的后果,究竟是双赢,还是像“大斑马”那样“卸羊腿”甚至“杀羊”。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薅羊毛”也要守规矩

2022-09-29 07:34 来源:南方日报 维辰

  以网络安全为题材的网剧《你安全吗?》日前上映,剧中的“大斑马”组织了200多个专业“羊毛群”专门钻空子占便宜,很多商家都成为了受害者,最终“大斑马”被抓获。微博话题“你薅的羊毛可能是违法的”也由此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

  “薅羊毛”一词本是沿袭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妈的“薅羊毛织毛衣”的做法,而后延展为通过参加商家提供的各种福利活动获得优惠或者从中获利的行为。“薅羊毛”可能违法出乎多数人的意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印象中,“薅羊毛”只是买卖双方你情我愿的行为:商家让利聚人气,消费者根据商家的游戏规则省钱,何至于违法?

  其实,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卡券、优惠券等推广方式日渐普及,上游工具支持、中游优惠券领取、下游转售套现,“薅羊毛”早已形成了一个分工精细的产业链。由技术提供者、设备提供者、线报提供者、下游操作团队组成的职业“羊毛党”显然不像普通“羊毛党”那样,抱着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心态寻求和商家之间的共赢,而是如蝗虫过境般侵蚀着普通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网上有不少博主专门带领粉丝“薅羊毛”,普通“羊毛党”也有可能成为灰黑产业链末端的一环。

  合理省钱和恶意“薅羊毛”的边界在哪里,尚无明确定论。从各地披露的案例看,制售、使用具有“抢单”功能的外挂软件“薅羊毛”的,有偿提供、购买他人身份信息参与优惠活动的,通过网络教授刷单方法的,都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按照目前主流的说法,合理的省钱一定是建立在消费和信息真实的基础上,将商家促销变成不当营利方式则属于非法“薅羊毛”。

  最具争议的是,当商家优惠活动出现漏洞时,“羊毛党”可以“凭本事”薅吗?2014年,亚马逊将一款售价为949元的“智能家居扫地机器人”标为94元,结果不到12分钟产生了3.4万张订单,后以“标错价”为由退单退款、下架产品,被290名消费者告上法庭。法院判决亚马逊向消费者分别赔偿每台机器的订单金额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855元,理由是防止“虚假促销、恶意单方砍单行为”,这是早些年引发公众思考“薅羊毛”界限的案例。而网店“果小云”错误标注“4500斤脐橙卖26元”被大量下单,就获得了平台保护和公众声援。戏剧性的一幕是,其先后被曝出抄袭,店主的农民身份也遭到质疑,卖家究竟是被薅的受害者还是炒作者,模糊难辨。不难看出,“薅羊毛”是电子商务时代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评价难度大。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不是所有规则漏洞都可以利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乘人之危,怎么都不算光彩。

  在消费和信息真实基础上,普通“羊毛党”避免“立于危墙之下”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区分“薅羊毛”的后果,究竟是双赢,还是像“大斑马”那样“卸羊腿”甚至“杀羊”。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