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贷服务不可动“歪心思”

2022年09月22日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由于目前的经营贷款利率整体低于个人住房尤其是二套房贷款利率,资金中介们便嗅到了价差的“商机”。于是,部分中介主动营销,试图为那些想提前还房贷、想节约利息支出的人提供所谓的“转贷”服务。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服务暗藏风险,或涉违法违规行为,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资金中介的“商机”到底是什么?房贷、经营贷之间究竟怎么转?操作手法通常如下:假设你现在有100万元的房贷,以房产作为抵押,想要提前还款却没有充足资金。这时,资金中介先把还房贷的钱借给你,你还清房贷后,房产得以解押,然后,中介让你以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款。等贷款批下来,你再用这笔钱偿还欠中介的债务。最后的结果是,你名下拥有经营贷,同时按期支付经营贷的利息。由于目前的经营贷款利率整体低于房贷利率尤其是二套房利率,以上操作“似乎”实现了多赢:中介赚到了服务费,购房者节约了利息支出,银行提前收回了贷款。

  但是,这看似“讨巧”的做法却暗藏违法违规的可能,购房者必须高度警惕。问题集中在经营贷款的申请主体上。一般情况下,经营贷的发放对象是企业主,个人申请经营贷的前提是拥有公司。但在实际操作中,以上规定却被暗中“掉包”。部分资金中介在推销时宣称,可以帮助没有公司的个人注册公司,具体流程由他们包办,客户只需提供相应的证件、材料即可。需注意,这些所谓的公司多是“空壳”,既无实际经营地点,也无具体业务,更没有流水,只是被用于申请银行贷款。

  以上做法可能涉及两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一方面,中介可能提交虚假材料,进而导致借款人涉嫌骗贷。另一方面,借款人将本该用于经营的贷款资金挪为他用,此行为一经查出,银行会提前中止服务、收回贷款,这时借款人会十分被动,不仅无法在短时间内凑出足额资金还贷,还要承担失信的不良后果。

  提前还房贷也好,节约利息支出也罢,愿望是好的,但“歪心思”不可动,要坚守合法合规的底线。近年来,房地产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其背后是多方逐利的驱动以及强监管的缺位。例如,当市场普遍看涨房价时,购房者倾向于加杠杆入市,消费贷、经营贷违规入楼市等行为便蠢蠢欲动;当购房者倾向于提前还房贷时,经营贷又变成了转贷的工具,上演着“借新还旧”的把戏。

  对此,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堵漏洞、银行要自查自纠强问责、购房者要客观分析理性操作。首先,监管部门要强监管、严监管,对贷款审查不到位的银行、未履职尽责的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处罚。其次,银行要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后要严肃整改,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员工以及与中介勾结的“内鬼”强问责。购房者则需理性分析,不可盲目跟风。提前还房贷是否划算,这本就因人而异,要结合个人收入结构、个人经济规划、对经济指标走向的研判等各种因素审慎决策。此外,购房者还要切记,提前还款、申请贷款都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不要轻易上了非正规渠道的“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房贷服务不可动“歪心思”

2022-09-22 07:0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由于目前的经营贷款利率整体低于个人住房尤其是二套房贷款利率,资金中介们便嗅到了价差的“商机”。于是,部分中介主动营销,试图为那些想提前还房贷、想节约利息支出的人提供所谓的“转贷”服务。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服务暗藏风险,或涉违法违规行为,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资金中介的“商机”到底是什么?房贷、经营贷之间究竟怎么转?操作手法通常如下:假设你现在有100万元的房贷,以房产作为抵押,想要提前还款却没有充足资金。这时,资金中介先把还房贷的钱借给你,你还清房贷后,房产得以解押,然后,中介让你以该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款。等贷款批下来,你再用这笔钱偿还欠中介的债务。最后的结果是,你名下拥有经营贷,同时按期支付经营贷的利息。由于目前的经营贷款利率整体低于房贷利率尤其是二套房利率,以上操作“似乎”实现了多赢:中介赚到了服务费,购房者节约了利息支出,银行提前收回了贷款。

  但是,这看似“讨巧”的做法却暗藏违法违规的可能,购房者必须高度警惕。问题集中在经营贷款的申请主体上。一般情况下,经营贷的发放对象是企业主,个人申请经营贷的前提是拥有公司。但在实际操作中,以上规定却被暗中“掉包”。部分资金中介在推销时宣称,可以帮助没有公司的个人注册公司,具体流程由他们包办,客户只需提供相应的证件、材料即可。需注意,这些所谓的公司多是“空壳”,既无实际经营地点,也无具体业务,更没有流水,只是被用于申请银行贷款。

  以上做法可能涉及两方面的违法违规问题。一方面,中介可能提交虚假材料,进而导致借款人涉嫌骗贷。另一方面,借款人将本该用于经营的贷款资金挪为他用,此行为一经查出,银行会提前中止服务、收回贷款,这时借款人会十分被动,不仅无法在短时间内凑出足额资金还贷,还要承担失信的不良后果。

  提前还房贷也好,节约利息支出也罢,愿望是好的,但“歪心思”不可动,要坚守合法合规的底线。近年来,房地产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其背后是多方逐利的驱动以及强监管的缺位。例如,当市场普遍看涨房价时,购房者倾向于加杠杆入市,消费贷、经营贷违规入楼市等行为便蠢蠢欲动;当购房者倾向于提前还房贷时,经营贷又变成了转贷的工具,上演着“借新还旧”的把戏。

  对此,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堵漏洞、银行要自查自纠强问责、购房者要客观分析理性操作。首先,监管部门要强监管、严监管,对贷款审查不到位的银行、未履职尽责的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处罚。其次,银行要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后要严肃整改,对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员工以及与中介勾结的“内鬼”强问责。购房者则需理性分析,不可盲目跟风。提前还房贷是否划算,这本就因人而异,要结合个人收入结构、个人经济规划、对经济指标走向的研判等各种因素审慎决策。此外,购房者还要切记,提前还款、申请贷款都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不要轻易上了非正规渠道的“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子源)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