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学“牛皮纸教授”的教育理念

2022年09月21日 11:15   来源:东方网   付彪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授李凌在什刹海街道给社工讲完“如何开好社区协商议事会”,马不停蹄开车奔向通州区,给当地农户搞一期培训。后排车座被塞得满满当当——几块展示板、一大卷牛皮纸、几盒马克笔、胶带、工字钉……这是李凌吃饭的家伙什,走到哪儿都带着。别的教授随身带电脑,打开PPT讲课,李凌的课却从支起展示板,贴上牛皮纸开始,他因此被一些朋友戏称为“牛皮纸教授”。(9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互联网时代,PPT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老师习惯用它授课,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PPT的优势自是不言而喻。但是一味地依赖PPT,弊端也不少,如学生上课不再认真听讲、做笔记,而是举着手机拍PPT,或下课后直接拷贝——理解力、写作能力明显下滑;老师也往往把主要心思用在如何制作PPT上,上课时点击鼠标、念念内容就行了,有的甚至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李凌教授之所以用牛皮纸上课,并非完全因为PPT存在上述弊端,而是他所教授的课程、开办的培训以涉农为主。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民家里,都没有PPT施展的余地。“PPT上都是你会的东西,而你到了村里,是要讲农民需要的东西,这个不是能提前准备好的,要虚心向农民请教,听听他们的想法,抱着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心态。”李凌教授近20年坚持用牛皮纸上课,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教学工具,更是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有言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无论是给社工、农民搞培训,还是给在校学生讲课,都要因“人”制宜,站在“听众”角度,思考他们心里想什么、愿意听什么、容易接受什么,主动接地气、聚人气。这也是尊重“听众”、以人为本的体现。只有知道培训对象或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应当认识到,不管是牛皮纸还是PPT,其实都是一种教辅手段,关键是回归教学本身,真正在于解决问题。  

  “牛皮纸教授”的课之所以接地气、聚人气,还在于他很好地利用了牛皮纸这一教辅手段,与“听众”良性互动。给农民培训时,不仅课前设置的问题很接地气,如“从事农业能致富吗”“种西瓜为何不如卖西瓜赚钱”,引导讨论的问题更是细致入微,如“卖桃的人该如何发朋友圈”“家庭农场的认养模式怎么才能成功”。大家讨论时,牛皮纸上写满了各种奇思妙想。给学生们讲课也是如此,牛皮纸成了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有效载体。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宁提出,警惕过度使用PPT对教学的负面影响。“牛皮纸教授”坦言,自己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一直是“弯弯刀对着瓢切菜”,不追求高大上,只要学生能听进去、提高技能、学会干活就行。其实,无论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还是新兴教学手段,最重要的都应当让学生们“能听进去、提高技能、学会干活”。从田间地头、村民家里“提炼”出的教育理念,值得教师们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学学“牛皮纸教授”的教育理念

2022-09-21 11:15 来源:东方网 付彪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教授李凌在什刹海街道给社工讲完“如何开好社区协商议事会”,马不停蹄开车奔向通州区,给当地农户搞一期培训。后排车座被塞得满满当当——几块展示板、一大卷牛皮纸、几盒马克笔、胶带、工字钉……这是李凌吃饭的家伙什,走到哪儿都带着。别的教授随身带电脑,打开PPT讲课,李凌的课却从支起展示板,贴上牛皮纸开始,他因此被一些朋友戏称为“牛皮纸教授”。(9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互联网时代,PPT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老师习惯用它授课,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PPT的优势自是不言而喻。但是一味地依赖PPT,弊端也不少,如学生上课不再认真听讲、做笔记,而是举着手机拍PPT,或下课后直接拷贝——理解力、写作能力明显下滑;老师也往往把主要心思用在如何制作PPT上,上课时点击鼠标、念念内容就行了,有的甚至离开PPT,就不会讲课了。  

  李凌教授之所以用牛皮纸上课,并非完全因为PPT存在上述弊端,而是他所教授的课程、开办的培训以涉农为主。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村民家里,都没有PPT施展的余地。“PPT上都是你会的东西,而你到了村里,是要讲农民需要的东西,这个不是能提前准备好的,要虚心向农民请教,听听他们的想法,抱着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的心态。”李凌教授近20年坚持用牛皮纸上课,不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教学工具,更是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有言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无论是给社工、农民搞培训,还是给在校学生讲课,都要因“人”制宜,站在“听众”角度,思考他们心里想什么、愿意听什么、容易接受什么,主动接地气、聚人气。这也是尊重“听众”、以人为本的体现。只有知道培训对象或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应当认识到,不管是牛皮纸还是PPT,其实都是一种教辅手段,关键是回归教学本身,真正在于解决问题。  

  “牛皮纸教授”的课之所以接地气、聚人气,还在于他很好地利用了牛皮纸这一教辅手段,与“听众”良性互动。给农民培训时,不仅课前设置的问题很接地气,如“从事农业能致富吗”“种西瓜为何不如卖西瓜赚钱”,引导讨论的问题更是细致入微,如“卖桃的人该如何发朋友圈”“家庭农场的认养模式怎么才能成功”。大家讨论时,牛皮纸上写满了各种奇思妙想。给学生们讲课也是如此,牛皮纸成了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有效载体。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宁提出,警惕过度使用PPT对教学的负面影响。“牛皮纸教授”坦言,自己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一直是“弯弯刀对着瓢切菜”,不追求高大上,只要学生能听进去、提高技能、学会干活就行。其实,无论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还是新兴教学手段,最重要的都应当让学生们“能听进去、提高技能、学会干活”。从田间地头、村民家里“提炼”出的教育理念,值得教师们学习借鉴。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