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开车玩手机,要和酒驾一样重罚

2022年09月20日 07:37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有网友给杭州交警官方微信后台留言,希望严查开车玩手机的违法行为。事实上,严查开车玩手机,杭州交警一直在行动。

  9月17日晚,杭州交警回复:@网友,你们的要求安排上了,并且公布了一组开车打手机被抓拍的人。拍摄地点包括:西湖大道、秋涛北路、庆春路、延安路等路口。网友们给交警部门纷纷点赞。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车玩手机?曝光这些交通违法行为有什么警示意义?作为个人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议论开来——

  开车玩手机,要和酒驾一样重罚

  开车玩手机,危害不一般

  本报评论员 高路:意外往往就发生在低头的一瞬间。很多驾驶员总以为,只是看一下手机没啥关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江苏一公交车司机,7分钟内看手机39次,因此撞上了骑车过路的老人,并致其死亡。类似的交通事故已经发生过多起,甚至还有直接撞上护栏,车毁人亡。

  开车玩手机,说它是“马路杀手”,一点都不为过。在低头的那几秒时间里,车子在飞快地行进,前方可能有弯道,别的车辆可能变道,路面上可能有异物,任何状况都可能发生。而司机对此一无所知,这个时候车辆其实处于事实上的失控状态。如果是在高速路上,那车速更快,更容易发生意外;即便是城市道路,也是路况复杂,车道多车辆多,行人也多,复杂的交通状况需要全神贯注。而开车玩手机发微信的反应时间,甚至比酒驾后的还长,足见其危险性。

  血一般的教训一次次摆在眼前,不要心存侥幸,不要等到事故发生才追悔莫及,这样的代价是付不起的。

  增加震慑力,如此曝光可以有

  本报评论员 陈江:开车玩手机,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是非常高的。执法部门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可以说是一种实在招式,也是为百姓的生命和公共秩序安全着想,这样的曝光可以有。

  一般情形下,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司机被查到开车玩手机,处罚无非是扣分罚款,起到的警示作用终归有限。在罚款扣分的基础上,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这是一种附加惩罚。这种加重措施,对一个爱惜名誉、好面子的人来说,产生的震慑力是相当大的。

  都说“人有脸,树有皮”嘛,试想一下,如果将一个人的违法行为曝光于众人面前,这直接会刺痛交通违法者的神经,让其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安,不敢放纵自身的行为,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都会增强。

  公共交通的参与者,都有维护公共交通安全的责任。换言之,交通安全,人人有责。曝光交通违法行为,让人红红脸,出出汗,是为了让交通出行更加安全。这也正是警示教育的意义。

  开车不玩手机,需要自律自控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开车时玩手机是危险行为,但对手机的依赖又常常使他产生侥幸心理,以为只是“低头两三秒钟”,接个电话回个微信。但危险往往就在这一瞬间发生,车速每小时60公里时,低头看手机3秒,就相当于闭着眼睛开了50米左右。

  对于开车玩手机,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和约束,要让他们明白,开车玩手机危害不亚于酒驾,要和酒驾一样从重处罚才能抑制。

  除此之外,从内因上来说,还是要加强自律自控。要明白,开车玩手机,危及的是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脑袋里要绷紧弦,开车时一定要摆脱对手机的迷恋和依赖,必须明白生命大于天。

  自律自控就是一项自我管理。开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行为,需要全神贯注地关注周围环境。珍爱生命,需要加强自律自控,杜绝分心驾驶;人生赢在自律自控,先从开车不玩手机做起。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开车玩手机,要和酒驾一样重罚

2022-09-20 07:37 来源:钱江晚报

  近日,有网友给杭州交警官方微信后台留言,希望严查开车玩手机的违法行为。事实上,严查开车玩手机,杭州交警一直在行动。

  9月17日晚,杭州交警回复:@网友,你们的要求安排上了,并且公布了一组开车打手机被抓拍的人。拍摄地点包括:西湖大道、秋涛北路、庆春路、延安路等路口。网友们给交警部门纷纷点赞。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车玩手机?曝光这些交通违法行为有什么警示意义?作为个人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约束?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议论开来——

  开车玩手机,要和酒驾一样重罚

  开车玩手机,危害不一般

  本报评论员 高路:意外往往就发生在低头的一瞬间。很多驾驶员总以为,只是看一下手机没啥关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江苏一公交车司机,7分钟内看手机39次,因此撞上了骑车过路的老人,并致其死亡。类似的交通事故已经发生过多起,甚至还有直接撞上护栏,车毁人亡。

  开车玩手机,说它是“马路杀手”,一点都不为过。在低头的那几秒时间里,车子在飞快地行进,前方可能有弯道,别的车辆可能变道,路面上可能有异物,任何状况都可能发生。而司机对此一无所知,这个时候车辆其实处于事实上的失控状态。如果是在高速路上,那车速更快,更容易发生意外;即便是城市道路,也是路况复杂,车道多车辆多,行人也多,复杂的交通状况需要全神贯注。而开车玩手机发微信的反应时间,甚至比酒驾后的还长,足见其危险性。

  血一般的教训一次次摆在眼前,不要心存侥幸,不要等到事故发生才追悔莫及,这样的代价是付不起的。

  增加震慑力,如此曝光可以有

  本报评论员 陈江:开车玩手机,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是非常高的。执法部门对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可以说是一种实在招式,也是为百姓的生命和公共秩序安全着想,这样的曝光可以有。

  一般情形下,没有发生交通事故,司机被查到开车玩手机,处罚无非是扣分罚款,起到的警示作用终归有限。在罚款扣分的基础上,对违法行为进行曝光,这是一种附加惩罚。这种加重措施,对一个爱惜名誉、好面子的人来说,产生的震慑力是相当大的。

  都说“人有脸,树有皮”嘛,试想一下,如果将一个人的违法行为曝光于众人面前,这直接会刺痛交通违法者的神经,让其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安,不敢放纵自身的行为,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都会增强。

  公共交通的参与者,都有维护公共交通安全的责任。换言之,交通安全,人人有责。曝光交通违法行为,让人红红脸,出出汗,是为了让交通出行更加安全。这也正是警示教育的意义。

  开车不玩手机,需要自律自控

  本报评论员 项向荣: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开车时玩手机是危险行为,但对手机的依赖又常常使他产生侥幸心理,以为只是“低头两三秒钟”,接个电话回个微信。但危险往往就在这一瞬间发生,车速每小时60公里时,低头看手机3秒,就相当于闭着眼睛开了50米左右。

  对于开车玩手机,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和约束,要让他们明白,开车玩手机危害不亚于酒驾,要和酒驾一样从重处罚才能抑制。

  除此之外,从内因上来说,还是要加强自律自控。要明白,开车玩手机,危及的是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脑袋里要绷紧弦,开车时一定要摆脱对手机的迷恋和依赖,必须明白生命大于天。

  自律自控就是一项自我管理。开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行为,需要全神贯注地关注周围环境。珍爱生命,需要加强自律自控,杜绝分心驾驶;人生赢在自律自控,先从开车不玩手机做起。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