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黄河安澜】古今辉映 洛阳擦亮文旅名片

2022年09月16日 12: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洛阳9月16日讯(记者 武晓娟)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洛神水赋》《风起洛阳》《龙门金刚》等节目火爆出圈,古都洛阳愈发声名在外。那么,洛阳是如何打造优质文旅IP的呢?近日,记者随“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洛阳一探究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内对“王室巧作”的生动展示(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洛邑古城夜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丰富沉浸式文旅业态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里头遗址地处河南洛阳东部,这里曾是距今约3800-3500年的夏朝都城。目前,这里已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等,出土的乳钉纹青铜爵、网格纹青铜鼎、七孔玉刀等珍贵文物令世人大开眼界。

  近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加强数字建设,利用三维特效呈现最早的宫城等“中国之最”,以风机、雨机配合数字影像使人“身临夏都”。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院数字馆,先人如何造宫殿、如何祭祀等一目了然。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内设“最早中国”“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复原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洛邑古城内,唐朝乐舞表演精彩夺目,市井游戏妙趣横生。走在古城内,看着来来往往身穿汉服的小姐姐,仿佛时空穿越。

  洛邑古城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被誉为“中原渡口”,景区内有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去年以来,洛邑古城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洛邑古城内的唐三彩展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非遗抱团亮相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有了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国潮风”强势崛起。

  洛邑古城内,非遗文化琳琅满目,唐三彩、泥咕咕、孔家钧窑、叶雕、汝阳刘毛笔、秦氏绢艺、皮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深受游客喜爱。非遗抱团亮相,既传承了文化,也增加了经济收益。“汝阳刘毛笔”传承人刘潇丹坦言,以前“汝阳刘”只在书法爱好者圈内有名,如今游客现场体验,了解更深入,使“汝阳刘”的知名度更高了。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洛邑古城内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200余项。自2017年开园以来,洛邑古城已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强化文旅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更加鲜活起来,也让洛阳的文旅名片愈发闪亮。据了解,2021年,洛阳共接待游客1.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3.48亿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黄河安澜】古今辉映 洛阳擦亮文旅名片

2022-09-16 12: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洛阳9月16日讯(记者 武晓娟)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洛神水赋》《风起洛阳》《龙门金刚》等节目火爆出圈,古都洛阳愈发声名在外。那么,洛阳是如何打造优质文旅IP的呢?近日,记者随“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洛阳一探究竟。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内对“王室巧作”的生动展示(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洛邑古城夜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丰富沉浸式文旅业态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里头遗址地处河南洛阳东部,这里曾是距今约3800-3500年的夏朝都城。目前,这里已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等,出土的乳钉纹青铜爵、网格纹青铜鼎、七孔玉刀等珍贵文物令世人大开眼界。

  近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加强数字建设,利用三维特效呈现最早的宫城等“中国之最”,以风机、雨机配合数字影像使人“身临夏都”。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院数字馆,先人如何造宫殿、如何祭祀等一目了然。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馆内设“最早中国”“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篇章,全面复原展示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洛邑古城内,唐朝乐舞表演精彩夺目,市井游戏妙趣横生。走在古城内,看着来来往往身穿汉服的小姐姐,仿佛时空穿越。

  洛邑古城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被誉为“中原渡口”,景区内有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去年以来,洛邑古城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从观赏性、故事性、互动性、艺术性等多个维度,增强游客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洛邑古城内的唐三彩展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非遗抱团亮相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有了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国潮风”强势崛起。

  洛邑古城内,非遗文化琳琅满目,唐三彩、泥咕咕、孔家钧窑、叶雕、汝阳刘毛笔、秦氏绢艺、皮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深受游客喜爱。非遗抱团亮相,既传承了文化,也增加了经济收益。“汝阳刘毛笔”传承人刘潇丹坦言,以前“汝阳刘”只在书法爱好者圈内有名,如今游客现场体验,了解更深入,使“汝阳刘”的知名度更高了。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洛邑古城内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200余项。自2017年开园以来,洛邑古城已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

  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强化文旅融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更加鲜活起来,也让洛阳的文旅名片愈发闪亮。据了解,2021年,洛阳共接待游客1.1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3.48亿元。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