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黄河安澜】中原农谷: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种业“国之重器”

2022年09月16日 12: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里的展示屏(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中国经济网新乡9月16日讯(记者 武晓娟)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中原农谷”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目前正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基础,整合全省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打造种业“国之重器”。

  今年4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动“中原农谷”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

  “中原农谷”为什么在新乡落地?据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介绍,这是因为新乡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在自然条件上,新乡市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同时,新乡市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区,独特的区位和气候,形成了大山大河之间极具生态价值的天然粮仓。在科研技术层面上,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先后扎根新乡,服务全国“三农”。

  “中原农谷”在打造种业“国之重器”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我们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这个平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金荣生向记者介绍道。他所说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平台共享机制,二是建立了人才集聚机制,三是初步建立了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建立了以岗位制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机制,五是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六是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这为科研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前的育种家要干嘛呢?除了科研,他们还要种地、施肥,等等。现在我们有试验地管理站,他们只要专心搞科研就行。我们按岗聘用,打破了职称、编制的界限,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金荣生说。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原农谷”的布局为“一核三区”,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千米。“一核”是指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三区”是指以延津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东区,以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西区,以原阳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南区。目前,“中原农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4150亩高标准实验田已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黄河安澜】中原农谷: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种业“国之重器”

2022-09-16 12: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里的展示屏(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中国经济网新乡9月16日讯(记者 武晓娟)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中原农谷”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目前正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基础,整合全省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打造种业“国之重器”。

  今年4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推动“中原农谷”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

  “中原农谷”为什么在新乡落地?据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介绍,这是因为新乡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在自然条件上,新乡市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地处“南北分界过渡带”,是南北物种交叉种植和繁育的最佳试验场所。同时,新乡市位于黄淮海平原的核心区,独特的区位和气候,形成了大山大河之间极具生态价值的天然粮仓。在科研技术层面上,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先后扎根新乡,服务全国“三农”。

  “中原农谷”在打造种业“国之重器”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我们依托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这个平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金荣生向记者介绍道。他所说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平台共享机制,二是建立了人才集聚机制,三是初步建立了商业化育种体系,四是建立了以岗位制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机制,五是建立了协同创新机制,六是建立了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这为科研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以前的育种家要干嘛呢?除了科研,他们还要种地、施肥,等等。现在我们有试验地管理站,他们只要专心搞科研就行。我们按岗聘用,打破了职称、编制的界限,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金荣生说。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中原农谷”的布局为“一核三区”,总规划面积1476平方千米。“一核”是指以平原示范区为核心,“三区”是指以延津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东区,以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西区,以原阳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南区。目前,“中原农谷”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4150亩高标准实验田已投入使用。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