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直播带岗”让“反向背调”更加得力

2022年09月09日 08:09   来源:红网   严萩平

  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5%的受访者参加过直播带岗,86.5%的受访者觉得直播带岗让求职更加便利了。同时,有61.9%受访者担心直播带岗会夸大岗位优势和待遇;有45.4%的受访者担心呈现的企业情况不够全面。(9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直播带货”走进各行各业,催动一大批社会资源上网营销。“直播带岗”看上去是网络招聘的进化形式,可实际上却转变了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让“岗位”成为一种可“议价”的资源,给予求职者更多的选择权。当然,作为一类新鲜事物,缺乏明晰的规范,易滋生乱象,求职者存有顾虑十分正常。对此,我们需要用更积极和开放的眼光看待。

  近些年,关于职场霸凌、职场PUA的新闻层出不穷。伴随着大批00后走进职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关注职场生存现状,期待选好岗位,走好人生第一步。5月,有机构发布的一则《2022职场人求职行为观察报告》显示,96.7%的受访者表示在入职前或求职前,会对雇主单位进行“反向背调”。而“反向背调”的实质便是求职者试图消除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差,避免落入行业陷阱的自卫之举。

  先不论现今的“直播带岗”能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多少岗位资源。此类招聘形式的出现,至少能帮助求职者进一步了解目标行业的现状,补全信息摄入的短板,并通过群体性的对话,集思广益,完善个人咨询在对接需求上的不足,促使求职者大胆挑选,大胆面试。进一步利用直播间的开放环境,让更多的观众参与监督,直指用人单位曾经暴露的问题和矛盾,让求职应聘更加科学、理性和高效。

  当然,“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只要涉及资源分配,就难免产生逐利倾向。不排除,有人利用“直播带岗”,误导求职者。通过华丽的言辞掩盖岗位的缺陷,运用虚假的保证消除粉丝的戒心,持续蒙蔽求职者的双眼,帮助用人单位签订不平等的劳动合同。且在网络诈骗形势复杂的当下,若不加以严格管理,“直播带岗”也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批量收割的现场。

  防范“直播带岗”滋生侵害劳动者的乱象,关键在于梳理人才招聘链条之中的法律关系。让“直播带岗”如广告代言人一般,承担起等同连带责任,促使带岗主播和平台积极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当求职者遇到夸大信息、虚假信息或涉及不法行为的时候,有渠道向有关部门举报和维权。让“直播带岗”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稳定、开放的发展环境当中。

  说到底,“直播带岗”既提供“岗位资源”,也提供“信息资源”。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可信,让广大求职者得以逆袭职场,还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更细致的保护。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直播带岗”让“反向背调”更加得力

2022-09-09 08:09 来源:红网 严萩平

  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5%的受访者参加过直播带岗,86.5%的受访者觉得直播带岗让求职更加便利了。同时,有61.9%受访者担心直播带岗会夸大岗位优势和待遇;有45.4%的受访者担心呈现的企业情况不够全面。(9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近些年,“直播带货”走进各行各业,催动一大批社会资源上网营销。“直播带岗”看上去是网络招聘的进化形式,可实际上却转变了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让“岗位”成为一种可“议价”的资源,给予求职者更多的选择权。当然,作为一类新鲜事物,缺乏明晰的规范,易滋生乱象,求职者存有顾虑十分正常。对此,我们需要用更积极和开放的眼光看待。

  近些年,关于职场霸凌、职场PUA的新闻层出不穷。伴随着大批00后走进职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开始关注职场生存现状,期待选好岗位,走好人生第一步。5月,有机构发布的一则《2022职场人求职行为观察报告》显示,96.7%的受访者表示在入职前或求职前,会对雇主单位进行“反向背调”。而“反向背调”的实质便是求职者试图消除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差,避免落入行业陷阱的自卫之举。

  先不论现今的“直播带岗”能为广大求职者提供多少岗位资源。此类招聘形式的出现,至少能帮助求职者进一步了解目标行业的现状,补全信息摄入的短板,并通过群体性的对话,集思广益,完善个人咨询在对接需求上的不足,促使求职者大胆挑选,大胆面试。进一步利用直播间的开放环境,让更多的观众参与监督,直指用人单位曾经暴露的问题和矛盾,让求职应聘更加科学、理性和高效。

  当然,“人才”也是一种资源,只要涉及资源分配,就难免产生逐利倾向。不排除,有人利用“直播带岗”,误导求职者。通过华丽的言辞掩盖岗位的缺陷,运用虚假的保证消除粉丝的戒心,持续蒙蔽求职者的双眼,帮助用人单位签订不平等的劳动合同。且在网络诈骗形势复杂的当下,若不加以严格管理,“直播带岗”也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批量收割的现场。

  防范“直播带岗”滋生侵害劳动者的乱象,关键在于梳理人才招聘链条之中的法律关系。让“直播带岗”如广告代言人一般,承担起等同连带责任,促使带岗主播和平台积极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当求职者遇到夸大信息、虚假信息或涉及不法行为的时候,有渠道向有关部门举报和维权。让“直播带岗”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稳定、开放的发展环境当中。

  说到底,“直播带岗”既提供“岗位资源”,也提供“信息资源”。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可信,让广大求职者得以逆袭职场,还希望有关部门提供更细致的保护。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