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蓝庆新:激发市场采购贸易更大活力

2022年09月01日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兴起一种名为“市场采购贸易”的业务。作为颇具特色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这项业务以其免征增值税、简化通关手续等政策优势,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小批量、多批次的外贸需求,成为出口新亮点。

  简言之,市场采购贸易是指合格经营主体在经国家商务主管相关部门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美元(含)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自2013年我国首次在浙江义乌开始实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达到31家,覆盖东中西部的15个省份。市场采购贸易主要用于鼓励小商品出口,试点市场是较为成熟的地区小商品市场,促进中小微经营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使分散的小商品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协调性强、创新度高的市场采购贸易运营管理体系,内容涉及组货、检测检疫、海关、税务、外汇核算等全链条流程,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试点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市场采购贸易结合了贸易便利化和规范化,具有外贸准入门槛低、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灵活、通关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了制度创新红利,成为稳定并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2021年,全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9303.9亿元,同比增长32.1%,高于全国出口总额10.9个百分点,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3%。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主体备案数量已超过15万家,市场活力不断激发。2022年上半年,试点各省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率均跑赢本省份外贸出口,浙江绍兴、广东东莞等地更是实现了同比成倍增长,市场采购贸易在稳外贸方面的作用凸显,为更多中小微市场主体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扩大了收入来源。

  但也应当注意到,我国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存在规模和覆盖范围相对较小、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不足、服务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需要持续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发展,不断激发其活力。

  首先,加大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本省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优势企业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地区的协调联动,引导市场采购经营者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加强国际营销,开发国际客户,获取订单,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实现由传统线下采购逐步向线上下单、履约、收款、结汇的数字化转型,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规模和海外需求。

  其次,打造良好的市场采购贸易营商环境。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发改、外贸、财税、金融等部门通力协作,构建信息共享、信用评价、产品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奖励补贴、违法查处、税务监管等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对市场采购贸易的公共服务便利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强化事中重点检查与事后追溯负责制度,提高综合监管力度,促进市场采购贸易规范化发展。

  再次,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范围。在现有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鼓励和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展首次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对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度高、产品集散规模大、交通运输条件好、外贸基础强的地区增设试点。对试点地区加强考核,完善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动态调整机制,奖优扶强。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出口商品范围,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最后,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差异化发展。注重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坚持本地区“集群制造,集聚出口”的导向原则,采取激励政策主推本地区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的市场采购贸易,建立并夯实“本土特色产业+市场采购”供应链。探索促进本地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发展的差异化制度设计,形成制度和政策创新示范。推动市场采购贸易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互保互助机制,提升融资能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蓝庆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蓝庆新:激发市场采购贸易更大活力

2022-09-01 07:0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兴起一种名为“市场采购贸易”的业务。作为颇具特色的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这项业务以其免征增值税、简化通关手续等政策优势,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小批量、多批次的外贸需求,成为出口新亮点。

  简言之,市场采购贸易是指合格经营主体在经国家商务主管相关部门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美元(含)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自2013年我国首次在浙江义乌开始实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达到31家,覆盖东中西部的15个省份。市场采购贸易主要用于鼓励小商品出口,试点市场是较为成熟的地区小商品市场,促进中小微经营主体开展国际贸易,使分散的小商品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协调性强、创新度高的市场采购贸易运营管理体系,内容涉及组货、检测检疫、海关、税务、外汇核算等全链条流程,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试点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市场采购贸易结合了贸易便利化和规范化,具有外贸准入门槛低、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灵活、通关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了制度创新红利,成为稳定并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2021年,全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9303.9亿元,同比增长32.1%,高于全国出口总额10.9个百分点,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3%。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主体备案数量已超过15万家,市场活力不断激发。2022年上半年,试点各省份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率均跑赢本省份外贸出口,浙江绍兴、广东东莞等地更是实现了同比成倍增长,市场采购贸易在稳外贸方面的作用凸显,为更多中小微市场主体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扩大了收入来源。

  但也应当注意到,我国市场采购贸易发展存在规模和覆盖范围相对较小、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不足、服务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需要持续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发展,不断激发其活力。

  首先,加大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支持本省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优势企业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地区的协调联动,引导市场采购经营者利用跨境电商渠道加强国际营销,开发国际客户,获取订单,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实现由传统线下采购逐步向线上下单、履约、收款、结汇的数字化转型,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规模和海外需求。

  其次,打造良好的市场采购贸易营商环境。积极落实中央和地方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发改、外贸、财税、金融等部门通力协作,构建信息共享、信用评价、产品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奖励补贴、违法查处、税务监管等综合服务体系,提升对市场采购贸易的公共服务便利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强化事中重点检查与事后追溯负责制度,提高综合监管力度,促进市场采购贸易规范化发展。

  再次,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范围。在现有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鼓励和推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展首次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对东部沿海产业集聚度高、产品集散规模大、交通运输条件好、外贸基础强的地区增设试点。对试点地区加强考核,完善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动态调整机制,奖优扶强。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扩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出口商品范围,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最后,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差异化发展。注重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坚持本地区“集群制造,集聚出口”的导向原则,采取激励政策主推本地区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的市场采购贸易,建立并夯实“本土特色产业+市场采购”供应链。探索促进本地区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发展的差异化制度设计,形成制度和政策创新示范。推动市场采购贸易经营主体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互保互助机制,提升融资能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蓝庆新)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