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老宋回东北老家了。他本来想在杭州找份工作,帮衬儿子分担一部分房贷。而69岁的老林却在众多亲戚的劝阻声中,坚持去了一家服装厂打工。
老宋和老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不少已过60岁退休年纪的人们。
日前,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旨在为老年人再就业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加快老年人才集聚,打造老龄人力智库,推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网设置了大小栏目40多个,涵盖老年人关心的人才政策、调查研究、人才知识、求职招聘、志愿公益、老年教育等内容。
换句话说,可以在中国老年人才网上求职,实现老年人和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
这个网站,以及老年人再就业现象,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们议论开来——
老年人再就业
好处多且有积极意义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中国庞大的退休人群正在日益引起各界关注。
我们看到,因为生活条件地改善、自我保健意识的提升,如今生龙活虎的老年人真不少,如果让这些身强体壮的老年人按着传统的退养方式,捧杯清茶看看手机打发一天,估计许多人心里也很不乐意。这也是中国老年人才网甫一推出就走红的原因。
在当下再就业的退休老年人中,的确有部分人是因为退休收入不高需要打工补贴家用,但更多的是拥有一技之长,选择“退而不休”“聊发少年狂”的有志老人。因为老年人也有马斯洛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更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而对于社会来说,老年人体力和精力等方面虽然相对于青年人而言处于衰退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失去社会的价值。相反,拥有人生经验和工作技能的老年人是市场价值较高的优质人力资源,无论是在专业技术领域还是其他方面。社会应当重视这份宝贵的资源,这对于劳动力资源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可以通过弹性和灵活的老年人就业政策实现老年人就业,既避免了与青壮年的就业冲突,同时也让老年人力资源这个富矿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观念应当因时而变。社会理应认同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同时树立积极老龄观——退休,不过就是换个地方再次起航人生。
相关政策法律
还须走出模糊地带
本报评论员高路:退休以后再就业,发挥余热,看起来很好,但拦路虎也有不少。
一个是到底算什么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这两者有很大区别。前者得签劳动合同,得缴社保,而后者只需要支付劳务报酬,两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保姆就属于劳务关系。
法律没有禁止用工单位聘用超过60岁的劳动者,超过60岁依然可以成为劳动者。但是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也就是说,劳动者领取基本养老金之日,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消失。
没有劳动合同的约束,一旦发生纠纷,维权就比较麻烦。而用人单位也有很多顾虑,怕承担过多的责任,怕惹上麻烦,不敢放手去用。
另一方面,老年人就业,毕竟会有一些限制,例如高危行业、重体力工作显然不适合他们,法律或相关规定上是否可以细化一些,明确一些。设置一些用人门槛是有必要的,当用人单位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时,老年人能有理直气壮拒绝的权利。
还有一点,观念上的限制怎么破除?我们社会有尊老敬老的传统,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老年人应该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雇佣一个老年人,让老年人工作,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需求。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再就业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社会观念势必也需要一次革新,让新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老人退而不休
不是和年轻人抢饭碗
本报评论员陈江:在推动老年人再就业问题上,社会一直存在争议。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年轻人就业已经很难了,这不是在鼓励老年人去和年轻人抢饭碗吗?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刻板印象。
老年人就业率与年轻人就业率之间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一方就业,必然造成对另一方岗位的挤占,这大约是15年前的事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趋细致化,相互替代效应逐年下降。老年人出去工作,对年轻人就业的负面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有权威数据和现实生活经验可以佐证。
从本报报道来看,老年人求职的养老院工作人员、中医师、家庭教育服务、麦当劳弹性计时工等,大多数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
而中医或老师这样比较有专业门槛的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工作年限还达不到要求。
所以,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就业,并不构成绝对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各取所长的互补关系。
况且,社会越发展,经济与商业越发达,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人们更加多元的生活需求。毕竟,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挥老年人长处,用好老年人资源,让老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再就业,这也是应对老龄化时代应有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