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法规标准让家用美容仪告别“野蛮生长”

2022年08月29日 13:57   来源:东方网   付彪

  近年来,居家即可操作、智能便携的美容仪颇受青睐。“每天6-10分钟,法令纹变浅变短、眼角皱纹平均长度减少30.97%”的广告宣传语更是让不少人对产品“心动”。但社交媒体上,美容仪用户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其是智商税,已退货。也有人认为,家用美容仪和医美有差距,也许长期使用才有一定效果。(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家用美容仪已成为许多爱美人士的新宠。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且正以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大,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8.4万家美容仪相关企业,超一半企业成立于近三年。然而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家用美容仪市场却乱象丛生。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家用美容仪市场存在质量安全、虚假宣传、产品效果难以鉴定等问题。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10月发布公告称,经抽检发现32批次美容仪不合格,多款网红美容仪中招。去年3?15期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家电网联合开展家用美容仪比较试验,多款美容仪温控不达标,存在烫伤风险。近日,新基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即日起召回18万余台初普牌家用射频美容仪,原因是这些产品存在烫伤隐患。  

  家用美容仪市场的高速发展,吸引了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而缺乏强制性的标准和规范直接造成准入门槛低、忽视质量安全、夸大宣传等行业乱象。据了解,目前家用美容仪归类为个护家电分类, 未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专门针对家用美容仪制定的《GB/T36419-2018年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安全标准较宽泛,很多技术参数尚无具体标准和规范,且不具备强制性。这不仅让相关企业容易逃避监管,也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与维权。  

  让家用美容仪告别“野蛮生长”,关键要让监管有标准规范。2021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征求《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明确,三类射频美容产品将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年第30号)》明确,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政府部门在将家用美容仪纳入“械字号”管辖的同时,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规标准,让企业生产、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依法整治产品质量安全、虚假宣传等问题,相应的功效鉴定也须到位。对有关企业来说,与其被动迎来行业洗牌,不如主动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安全性、功效性上,让家用美容仪生产与营销走向规范化,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以法规标准让家用美容仪告别“野蛮生长”

2022-08-29 13:57 来源:东方网 付彪

  近年来,居家即可操作、智能便携的美容仪颇受青睐。“每天6-10分钟,法令纹变浅变短、眼角皱纹平均长度减少30.97%”的广告宣传语更是让不少人对产品“心动”。但社交媒体上,美容仪用户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其是智商税,已退货。也有人认为,家用美容仪和医美有差距,也许长期使用才有一定效果。(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家用美容仪已成为许多爱美人士的新宠。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家用美容仪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且正以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大,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8.4万家美容仪相关企业,超一半企业成立于近三年。然而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家用美容仪市场却乱象丛生。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家用美容仪市场存在质量安全、虚假宣传、产品效果难以鉴定等问题。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10月发布公告称,经抽检发现32批次美容仪不合格,多款网红美容仪中招。去年3?15期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家电网联合开展家用美容仪比较试验,多款美容仪温控不达标,存在烫伤风险。近日,新基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报告了召回计划,即日起召回18万余台初普牌家用射频美容仪,原因是这些产品存在烫伤隐患。  

  家用美容仪市场的高速发展,吸引了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而缺乏强制性的标准和规范直接造成准入门槛低、忽视质量安全、夸大宣传等行业乱象。据了解,目前家用美容仪归类为个护家电分类, 未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专门针对家用美容仪制定的《GB/T36419-2018年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安全标准较宽泛,很多技术参数尚无具体标准和规范,且不具备强制性。这不仅让相关企业容易逃避监管,也让消费者难以辨别与维权。  

  让家用美容仪告别“野蛮生长”,关键要让监管有标准规范。2021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征求《射频美容类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明确,三类射频美容产品将按照医疗器械管理。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2022年第30号)》明确,自2024年4月1日起,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政府部门在将家用美容仪纳入“械字号”管辖的同时,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规标准,让企业生产、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依法整治产品质量安全、虚假宣传等问题,相应的功效鉴定也须到位。对有关企业来说,与其被动迎来行业洗牌,不如主动把精力放在提高产品安全性、功效性上,让家用美容仪生产与营销走向规范化,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维护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