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筹款中介高比例抽成”会造成多重伤害

2022年08月23日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陈广江

  据8月21日澎湃新闻网报道,8月21日,水滴筹在回应“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一事时表示,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的。对于此类伤害用户和水滴品牌的行为,水滴筹表示将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并申明任何高于筹款3.6%的费用都不是平台收取的。

  这并非水滴筹首次回应“筹款抽成”问题。今年6月,针对“筹款中介收取30%~70%的费用”一事,水滴筹、轻松筹发布联合声明,共同打击冒充平台收取“推广费”。截至8月10日,打击行动已累计管控恶意推广案例800余起,管控恶意推广的用户账号600多个。如此现实语境之下,恶意推广的筹款项目有所减少,但滋生乱象的土壤并未彻底铲除。

  值得注意的是,对筹款人来说,选择与高额抽成的“职业筹款人”合作,很多时候是无奈之举——虽然明知被利用,但毕竟能筹一分是一分,善款被抽走一部分总比筹不到钱强。“我们不帮筹,他们一分钱也得不到”,这是某些“职业筹款人”心安理得的说辞。据报道,这部分选择合作的筹款人,大部分是多次发起过筹款的患者,其通过自身社交关系网已无法再筹到钱,因此明知会被收取高额佣金,也会选择接受。

  尽管如此,高比例抽成推广也难逃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质疑。慈善向来不是生意,更不是牟利工具,筹款中介高额抽成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筹款人和众筹平台,更伤害了慈善事业。这种推广服务甚至堪称大病众筹行业的一颗“毒瘤”。也正因此,众筹平台将这类行为定义为“恶意推广”,以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抵制和打击。

  从网络灰产形成原因看,要想彻底打掉筹款中介并非易事。除了一些病人迫切的“刚需”外,众筹平台制度和规则方面的漏洞也不容忽视。有大病众筹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经过打击,恶意推广的筹款项目减少了,但操作恶意推广的机构和个人还在,不排除未来可能产生其他变种。此外,大病众筹平台本身的发展路径,也面临着平衡商业属性与公益属性以及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挑战。

  从长远看,规范大病众筹还需制度发力。虽然网络个人求助行为受到民法典和刑法的约束,但并没有纳入慈善法监管范畴,这也导致个人求助依然处于粗放阶段,相关运营及行为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更多的是靠行业自律。近年来,修改慈善法的呼声不断。有专家指出,鉴于互联网慈善的蓬勃发展,应在该法中增加互联网慈善专章,明确募捐平台的法定职责、个人求助的条件和义务,加强平台责任、审查甄别、信息公开、风险提示和责任追溯等工作,从而规范网络个人求助行为。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对现实的及时回应,是一种必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筹款中介高比例抽成”会造成多重伤害

2022-08-23 07:38 来源:工人日报 陈广江

  据8月21日澎湃新闻网报道,8月21日,水滴筹在回应“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一事时表示,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的。对于此类伤害用户和水滴品牌的行为,水滴筹表示将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并申明任何高于筹款3.6%的费用都不是平台收取的。

  这并非水滴筹首次回应“筹款抽成”问题。今年6月,针对“筹款中介收取30%~70%的费用”一事,水滴筹、轻松筹发布联合声明,共同打击冒充平台收取“推广费”。截至8月10日,打击行动已累计管控恶意推广案例800余起,管控恶意推广的用户账号600多个。如此现实语境之下,恶意推广的筹款项目有所减少,但滋生乱象的土壤并未彻底铲除。

  值得注意的是,对筹款人来说,选择与高额抽成的“职业筹款人”合作,很多时候是无奈之举——虽然明知被利用,但毕竟能筹一分是一分,善款被抽走一部分总比筹不到钱强。“我们不帮筹,他们一分钱也得不到”,这是某些“职业筹款人”心安理得的说辞。据报道,这部分选择合作的筹款人,大部分是多次发起过筹款的患者,其通过自身社交关系网已无法再筹到钱,因此明知会被收取高额佣金,也会选择接受。

  尽管如此,高比例抽成推广也难逃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的质疑。慈善向来不是生意,更不是牟利工具,筹款中介高额抽成的行为不仅伤害了筹款人和众筹平台,更伤害了慈善事业。这种推广服务甚至堪称大病众筹行业的一颗“毒瘤”。也正因此,众筹平台将这类行为定义为“恶意推广”,以零容忍态度坚决予以抵制和打击。

  从网络灰产形成原因看,要想彻底打掉筹款中介并非易事。除了一些病人迫切的“刚需”外,众筹平台制度和规则方面的漏洞也不容忽视。有大病众筹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经过打击,恶意推广的筹款项目减少了,但操作恶意推广的机构和个人还在,不排除未来可能产生其他变种。此外,大病众筹平台本身的发展路径,也面临着平衡商业属性与公益属性以及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等挑战。

  从长远看,规范大病众筹还需制度发力。虽然网络个人求助行为受到民法典和刑法的约束,但并没有纳入慈善法监管范畴,这也导致个人求助依然处于粗放阶段,相关运营及行为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更多的是靠行业自律。近年来,修改慈善法的呼声不断。有专家指出,鉴于互联网慈善的蓬勃发展,应在该法中增加互联网慈善专章,明确募捐平台的法定职责、个人求助的条件和义务,加强平台责任、审查甄别、信息公开、风险提示和责任追溯等工作,从而规范网络个人求助行为。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对现实的及时回应,是一种必须。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