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港科大2.0”为大湾区注入创新动力

2022年08月17日 08:02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为“港科大(广州)”)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港科大(广州)今年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新生录取基本结束,到2024年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月16日《广州日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变革大势,敢于创新超越,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挑起大梁做贡献。

  大潮起珠江,敢为天下先。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框架下,港科大(广州)胸怀建设世界首家融合学科大学的大志向,将与港科大共同构建“港科大2.0”,点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港科大2.0”所点燃的,是开放合作的引擎。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是《南沙方案》发布实施后广州落成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第一所合作办学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广州南沙的第一所高校。所以,从创办之初开始,港科大(广州)便承担着开放合作的使命,立足南沙、链接香港,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譬如,与广州大学、港科大协力推进交融发展,共同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粤港合作,申报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园;通过引入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粤港澳双创产业园,努力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充分释放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活力。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港科大(广州)以开放姿态推动务实合作,不断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脚步,助力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港科大2.0”所点燃的,是人才驱动的引擎。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尖端人才,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新知识转化能力的领军人才——这是“港科大2.0”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港科大2.0”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创新的举措,充分发挥人才在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譬如,改变流水线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全面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超市,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为不同背景、经历、专长的教师设立不同序列的发展路径,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交往交流,促进人才协同互补,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港科大2.0”所点燃的,是科技创新的引擎。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动力源。港科大(广州)以“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上的“学院”与“学系”,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与产业界密切配合,深入了解业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聚焦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补齐南沙与香港科创协同发展的链条,助力建设大湾区内科技产业创新基地。既坚守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又坚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港科大(广州)将把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南沙方案》擘画的宏伟蓝图逐步变成美好现实,港科大(广州)势必乘风而起、展翅高飞。港科大(广州)当心怀“国之大者”、不负重大使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的典范,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州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港科大2.0”为大湾区注入创新动力

2022-08-17 08:02 来源:广州日报 杨博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为“港科大(广州)”)将于202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港科大(广州)今年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新生录取基本结束,到2024年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月16日《广州日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高等教育必须立足变革大势,敢于创新超越,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挑起大梁做贡献。

  大潮起珠江,敢为天下先。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框架下,港科大(广州)胸怀建设世界首家融合学科大学的大志向,将与港科大共同构建“港科大2.0”,点燃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港科大2.0”所点燃的,是开放合作的引擎。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是《南沙方案》发布实施后广州落成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第一所合作办学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广州南沙的第一所高校。所以,从创办之初开始,港科大(广州)便承担着开放合作的使命,立足南沙、链接香港,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譬如,与广州大学、港科大协力推进交融发展,共同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粤港合作,申报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园;通过引入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粤港澳双创产业园,努力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充分释放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活力。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港科大(广州)以开放姿态推动务实合作,不断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脚步,助力实现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港科大2.0”所点燃的,是人才驱动的引擎。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尖端人才,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新知识转化能力的领军人才——这是“港科大2.0”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以人才驱动引领创新驱动,“港科大2.0”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创新的举措,充分发挥人才在动能转换中的关键作用。譬如,改变流水线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全面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超市,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为不同背景、经历、专长的教师设立不同序列的发展路径,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交往交流,促进人才协同互补,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港科大2.0”所点燃的,是科技创新的引擎。教育与科技融合发展,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动力源。港科大(广州)以“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上的“学院”与“学系”,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与产业界密切配合,深入了解业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聚焦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补齐南沙与香港科创协同发展的链条,助力建设大湾区内科技产业创新基地。既坚守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又坚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港科大(广州)将把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南沙方案》擘画的宏伟蓝图逐步变成美好现实,港科大(广州)势必乘风而起、展翅高飞。港科大(广州)当心怀“国之大者”、不负重大使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的典范,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州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