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防治“光污染” 让仰望星空不再是奢望

2022年08月05日 06: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宋潇

  近年来,城市光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据央视财经报道,从8月1日起,新修改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新增了防治“光污染”的内容,成为我国首部纳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这项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治理城市光污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灯光,是城市夜行者们的指引。随着城市夜景照明的迅速发展,玻璃幕墙和LED照明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夜城”的同时,充斥在大街小巷的跑马灯牌、建筑幕墙的反射眩光以及过量的景观照明,却让“光污染”成为一种新的环境问题。以至于,当人们想抬头望一望天上的星空时,都变成了奢望,如何治理“光污染”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是一次有益尝试,对全国范围内治理“光污染”具有借鉴意义。以往,城市居民在面对景观照明直射住宅窗户时,不胜其扰但又无处诉苦。城市里的光源设备种类不一,光源质量也参差不齐,按照一些城市的地方条例规定,针对“光污染”治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执法主体,虽然环境、住建、市政管理部门都有运维权限,可问题出现后,往往找不到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导致“光污染”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

  以今年5月发生在江苏阜宁县的一次“拆除街头跑马灯”事件为例,当时,为了避免广告灯牌带来的光污染,城管部门对全县的刺眼LED跑马屏全部拆除,这次拆除行动的实施主体是城管,但最后商户们反映的灯牌制作以及更换的费用无人承担等问题,却折射出“光污染”执法和治理过程中,存在权责界限不清甚至可能推诿扯皮的现象。此次《条例》弥补了过去权责不明、分工不合理的盲点,既确立了源头治理的概念,也拓展了治理的覆盖面。

  事实上,“光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光污染”,确实有必要根据城市布局及功能分区,进行亮度等级划分,合理控制分区亮度。比如,适当引入“暗夜保护”的理念,或者将杭州市在2019年引入的“黑天空”概念,加以延伸和推广,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划分“暗夜保护区”,让该亮的地方亮起来,该静谧的地方也能回归静谧,在减小光污染的同时,实现节能和环保。

  当然,治理“光污染”不是为了让人们伸手不见五指,而是对城市玻璃幕墙、景观照明和霓虹灯加以控制和科学管理,以期逐渐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体现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照明系统。防治“光污染”,要将“防”和“治”拆分开。所谓防,就是在一些照明设施设计规划的时候,考虑到过度照明的因素,用技术手段界定污染指标;所谓治,则是在出现“光污染”问题时,能够找到源头,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改进,在后期的熄灭“不夜城”等措施中,也应该兼顾生态文明和“烟火气息”。

  简而言之,城市的夜晚,并非越亮越好。当一座座“不夜城”被霓虹灯渲染得五颜六色,只会遮盖曾经那片质朴和湛蓝的星空,城市发展不能忽略可能给环境生态造成的破坏。“光污染”防治首次被写入地方性法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相信全国范围内的专门立法并不会太远,未来挂在城市天空的“人工白昼”,自然也会更少一些。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防治“光污染” 让仰望星空不再是奢望

2022-08-05 06: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宋潇

  近年来,城市光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据央视财经报道,从8月1日起,新修改的《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新增了防治“光污染”的内容,成为我国首部纳入光污染治理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这项法规的颁布实施,为治理城市光污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灯光,是城市夜行者们的指引。随着城市夜景照明的迅速发展,玻璃幕墙和LED照明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夜城”的同时,充斥在大街小巷的跑马灯牌、建筑幕墙的反射眩光以及过量的景观照明,却让“光污染”成为一种新的环境问题。以至于,当人们想抬头望一望天上的星空时,都变成了奢望,如何治理“光污染”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是一次有益尝试,对全国范围内治理“光污染”具有借鉴意义。以往,城市居民在面对景观照明直射住宅窗户时,不胜其扰但又无处诉苦。城市里的光源设备种类不一,光源质量也参差不齐,按照一些城市的地方条例规定,针对“光污染”治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执法主体,虽然环境、住建、市政管理部门都有运维权限,可问题出现后,往往找不到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导致“光污染”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

  以今年5月发生在江苏阜宁县的一次“拆除街头跑马灯”事件为例,当时,为了避免广告灯牌带来的光污染,城管部门对全县的刺眼LED跑马屏全部拆除,这次拆除行动的实施主体是城管,但最后商户们反映的灯牌制作以及更换的费用无人承担等问题,却折射出“光污染”执法和治理过程中,存在权责界限不清甚至可能推诿扯皮的现象。此次《条例》弥补了过去权责不明、分工不合理的盲点,既确立了源头治理的概念,也拓展了治理的覆盖面。

  事实上,“光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光污染”,确实有必要根据城市布局及功能分区,进行亮度等级划分,合理控制分区亮度。比如,适当引入“暗夜保护”的理念,或者将杭州市在2019年引入的“黑天空”概念,加以延伸和推广,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划分“暗夜保护区”,让该亮的地方亮起来,该静谧的地方也能回归静谧,在减小光污染的同时,实现节能和环保。

  当然,治理“光污染”不是为了让人们伸手不见五指,而是对城市玻璃幕墙、景观照明和霓虹灯加以控制和科学管理,以期逐渐形成既有特色又能体现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照明系统。防治“光污染”,要将“防”和“治”拆分开。所谓防,就是在一些照明设施设计规划的时候,考虑到过度照明的因素,用技术手段界定污染指标;所谓治,则是在出现“光污染”问题时,能够找到源头,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改进,在后期的熄灭“不夜城”等措施中,也应该兼顾生态文明和“烟火气息”。

  简而言之,城市的夜晚,并非越亮越好。当一座座“不夜城”被霓虹灯渲染得五颜六色,只会遮盖曾经那片质朴和湛蓝的星空,城市发展不能忽略可能给环境生态造成的破坏。“光污染”防治首次被写入地方性法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相信全国范围内的专门立法并不会太远,未来挂在城市天空的“人工白昼”,自然也会更少一些。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