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美的风景是路途上的文明

2022年07月27日 09:27   来源:人民网   林风

   这个夏天,新疆特别火,似乎“全网的人都在新疆玩”。然而,与美景刷屏不相称的乱扔垃圾的行为,再次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据报道,不少网友反映在新疆独库公路看见垃圾遍地,尤其在停车区、休息站等场所,食品袋、塑料瓶遍地都是。一些热门景区也未能幸免。在新疆徒步胜地乌孙古道天堂湖畔,也有游客露营后留下遍地垃圾,甚至还有瘪了的充气划艇、燃气罐等。而在进入沙漠时,垃圾同样不少,“根本捡不完”。

   暑期是旅游的高峰期,出游需求和消费活力都集中得到激活释放。打包行囊上路,沿途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造化神秀,是一家老小、三五好友宝贵的放松时光。然而,如果所到之处看到的是垃圾散布,向往的独库公路成为一些网友吐槽的“垃圾公路”,不仅败了游玩兴致,降低出游体验,更给当地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毁坏。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文明都是出游前不能不做的“功课”,都是出游始终应该携带的“随身攻略”。

   文明出游,首先考验游客及旅游团体的自觉自律。《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游客32.5亿人次,比2020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增长31.0%。当前,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一些景点也正在推出旅游优惠套餐,欢迎游客回归。因此,个人和团体都要时刻意识到出游是赏美景,不是丢垃圾、添负担。每到一处都要自觉约束,做好身边人的榜样,把文明出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自身行动保护好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利益。

   文明出游,也考验着服务接待和治理水平。游客和团体的自我约束,会让目的地生态环境减轻很大负担。但要客观看到,此前网曝的某些垃圾遗留现象,也与硬件服务缺位相关。随着交通条件的飞跃和新媒体的发达,过去天南海北那些冷门或不太知名的景点,一夜之间就成为了“网红”,让当地面临不小的客流压力。对此,还需科学谋划,增加服务供给。比如,制定预案疏导客流、合理规划垃圾桶点位设置、建设流动性公共厕所、在旅游旺季强化出游宣传与垃圾转运频次等等。

   面对暑期出游高峰的不文明行为,还要做好立规矩和“亮牌”的教育惩戒工作。文明出游,光靠自我约束和增加服务“供给”不够,外部的约束和惩戒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已有“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措施,一些地方也建立了落地的配套办法。对于那些乱扔乱丢乱刻乱画、造成严重影响的个人和团体负责人,当然没有理由手软。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的教育惩戒,也是培育文明出游社会氛围的题中之义。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须知,最美的风景,是路途上的文明;最好的旅游纪念品,是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最美的风景是路途上的文明

2022-07-27 09:27 来源:人民网 林风

   这个夏天,新疆特别火,似乎“全网的人都在新疆玩”。然而,与美景刷屏不相称的乱扔垃圾的行为,再次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据报道,不少网友反映在新疆独库公路看见垃圾遍地,尤其在停车区、休息站等场所,食品袋、塑料瓶遍地都是。一些热门景区也未能幸免。在新疆徒步胜地乌孙古道天堂湖畔,也有游客露营后留下遍地垃圾,甚至还有瘪了的充气划艇、燃气罐等。而在进入沙漠时,垃圾同样不少,“根本捡不完”。

   暑期是旅游的高峰期,出游需求和消费活力都集中得到激活释放。打包行囊上路,沿途散散心,感受大自然的造化神秀,是一家老小、三五好友宝贵的放松时光。然而,如果所到之处看到的是垃圾散布,向往的独库公路成为一些网友吐槽的“垃圾公路”,不仅败了游玩兴致,降低出游体验,更给当地天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毁坏。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文明都是出游前不能不做的“功课”,都是出游始终应该携带的“随身攻略”。

   文明出游,首先考验游客及旅游团体的自觉自律。《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国内游客32.5亿人次,比2020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增长31.0%。当前,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市场正在逐步恢复,一些景点也正在推出旅游优惠套餐,欢迎游客回归。因此,个人和团体都要时刻意识到出游是赏美景,不是丢垃圾、添负担。每到一处都要自觉约束,做好身边人的榜样,把文明出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自身行动保护好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利益。

   文明出游,也考验着服务接待和治理水平。游客和团体的自我约束,会让目的地生态环境减轻很大负担。但要客观看到,此前网曝的某些垃圾遗留现象,也与硬件服务缺位相关。随着交通条件的飞跃和新媒体的发达,过去天南海北那些冷门或不太知名的景点,一夜之间就成为了“网红”,让当地面临不小的客流压力。对此,还需科学谋划,增加服务供给。比如,制定预案疏导客流、合理规划垃圾桶点位设置、建设流动性公共厕所、在旅游旺季强化出游宣传与垃圾转运频次等等。

   面对暑期出游高峰的不文明行为,还要做好立规矩和“亮牌”的教育惩戒工作。文明出游,光靠自我约束和增加服务“供给”不够,外部的约束和惩戒同样不可或缺。当前,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已有“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措施,一些地方也建立了落地的配套办法。对于那些乱扔乱丢乱刻乱画、造成严重影响的个人和团体负责人,当然没有理由手软。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的教育惩戒,也是培育文明出游社会氛围的题中之义。

   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须知,最美的风景,是路途上的文明;最好的旅游纪念品,是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