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生行业有规范,未来才能走得远

2022年07月05日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新生行业有规范,未来才能走得远

  最孤独莫过于“一个人去医院”。如果没有家人朋友陪伴,又不想一个人去看病,怎么办?找职业陪诊师。

  这份陪求医者排队、挂号、取药的新职业,近年来在杭州悄然兴起。昨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讲述了一对姐妹陪诊师的故事。妹妹接的第一单陪诊业务,就是在医院陪护陌生男子一天一夜。做完手术,患病男子说,“在陌生城市独自做手术,再坚强的男人也会害怕。”此言道出了一种需求、两处无奈,戳中了城市化和老龄化背景下,“孤独求医”的生活痛点。

  确实,新的需求催生新的职业。为患者挂号、陪同候诊、付费取药……陪诊师的出现,让儿女在外工作的空巢老人、独自在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求医时免去了拖着病体,跑上跑下的体力消耗,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两大孤独群体生病后不得不面对的孤独之外的难题。

  这个难题在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身上尤为突出。年纪大了,身体日渐衰弱,常跑医院必不可少。可是腿脚不灵便、不熟悉流程、挂号、付费、取药,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对许多老年人来说都是障碍,困难重重。这种时候,陪诊师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可谓孤老看病之幸。

  一份全新的职业,解决了部分患者的就医痛点,这是好事,值得鼓励。但如何提供更周到、更专业的陪伴,让人放心购买陪诊服务,仍然是需要考量的问题。从报道看,这份职业需求旺盛,但收入不稳定,存在一定风险。社会上不少人亦对陪诊服务持审慎态度——什么人能成为陪诊师?收费标准怎么制定?谁来监管?这些又都是必须厘清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由于行业规范的缺失,陪诊服务业呈现出野蛮生长的一面。一方面,收费标准缺乏定价依据,陷入价高而服务不匹配的质疑;另一方面,陪诊师和患者权利义务约定不清晰,在实际的陪诊服务中,双方较容易产生争执。无论是消费方还是服务方,都希望行业能有正规管理机构,有明确的准入制度,形成专业、规范的准则,从而促使陪诊职业行稳致远。

  目前来看,陪诊服务虽好,我们还不能一味叫好。但这种不足,是成长中的不足,社会不妨多些鼓励和包容,允许它且行且规范,并不断进化。有朝一日,市场会给出答案,时间会作出选择。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新生行业有规范,未来才能走得远

2022-07-05 07:47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新生行业有规范,未来才能走得远

  最孤独莫过于“一个人去医院”。如果没有家人朋友陪伴,又不想一个人去看病,怎么办?找职业陪诊师。

  这份陪求医者排队、挂号、取药的新职业,近年来在杭州悄然兴起。昨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讲述了一对姐妹陪诊师的故事。妹妹接的第一单陪诊业务,就是在医院陪护陌生男子一天一夜。做完手术,患病男子说,“在陌生城市独自做手术,再坚强的男人也会害怕。”此言道出了一种需求、两处无奈,戳中了城市化和老龄化背景下,“孤独求医”的生活痛点。

  确实,新的需求催生新的职业。为患者挂号、陪同候诊、付费取药……陪诊师的出现,让儿女在外工作的空巢老人、独自在城市打拼的单身青年,求医时免去了拖着病体,跑上跑下的体力消耗,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两大孤独群体生病后不得不面对的孤独之外的难题。

  这个难题在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的身上尤为突出。年纪大了,身体日渐衰弱,常跑医院必不可少。可是腿脚不灵便、不熟悉流程、挂号、付费、取药,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对许多老年人来说都是障碍,困难重重。这种时候,陪诊师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可谓孤老看病之幸。

  一份全新的职业,解决了部分患者的就医痛点,这是好事,值得鼓励。但如何提供更周到、更专业的陪伴,让人放心购买陪诊服务,仍然是需要考量的问题。从报道看,这份职业需求旺盛,但收入不稳定,存在一定风险。社会上不少人亦对陪诊服务持审慎态度——什么人能成为陪诊师?收费标准怎么制定?谁来监管?这些又都是必须厘清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由于行业规范的缺失,陪诊服务业呈现出野蛮生长的一面。一方面,收费标准缺乏定价依据,陷入价高而服务不匹配的质疑;另一方面,陪诊师和患者权利义务约定不清晰,在实际的陪诊服务中,双方较容易产生争执。无论是消费方还是服务方,都希望行业能有正规管理机构,有明确的准入制度,形成专业、规范的准则,从而促使陪诊职业行稳致远。

  目前来看,陪诊服务虽好,我们还不能一味叫好。但这种不足,是成长中的不足,社会不妨多些鼓励和包容,允许它且行且规范,并不断进化。有朝一日,市场会给出答案,时间会作出选择。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