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价雪糕频频登上热搜,很多消费者吐槽被其貌不扬的雪糕“刺伤”,本来以为一支只要几块钱,付账时却被告知好几十元,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这类被“偷袭”的体验越来越普遍,以致衍生了一个新的网络名词“雪糕刺客”。继贵价冰淇淋后,最近又有一个商品获得了“隐形刺客”之称——商场里的话梅。有女子逛商场遭遇各种“刺客”:6颗话梅128元,两个桃子92元……
“价贵”不是原罪,“贵”得鬼祟、“贵”得鸡贼,就难免引发众怒了。连日来,网友接力分享自己“被刺经历”,天价雪糕以及各种标价不明的高价货品,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明明那么普通,却贵得那么自信。“明明可以抢钱,却给了我一根雪糕”。中招者的戏谑调侃,几分无奈、几许气愤。既是“气”某些雪糕、话梅出其不意套路深,或许也是“气”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平白被人算计。
无论“雪糕刺客”“话梅刺客”又或是“水果刺客”,之所以能产生不小的杀伤力,更多是源于反差所造成的震动。一般而言,消费者对于日常商品,都是有个大致的价格概念。比如说雪糕,除了少数知名品牌,印象中,商超冰柜里的雪糕普遍也就十元以内。在此认知背景下,顾客在选购雪糕时,往往是不会太费心去一一查验标价的。加之对某些新上市、陌生面孔的雪糕有所好奇,不加多想直接就“买来一试”。由此,也就入坑了。
“雪糕刺客”之所以能“刺杀”成功,无疑是利用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对于雪糕这类竞争充分、成熟稳定的大体量市场,大众下意识默认“不知名的都是平价的”,但殊不知,如今反倒是那些不知来路的、看着脸生的雪糕,贵得离谱。
买奢侈品,就是买一种身份认同和阶层符号,据说品牌溢价拉满。那么,为何买“天价雪糕”,却往往被认为是人傻钱多、吃亏上当呢?明明花了那么多钱,丝毫没有尊荣之耀,只有被“刺痛”之感。这其实不难理解,雪糕毕竟只是雪糕,其既没有“系出名门”的源远流长,也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品牌故事,强行自抬身价、搞社群营销,未免给人以装腔作势之观感。明明就是“野路子”“土出身”,非要自我镀金、漫天要价,难免给人挖坑设陷的观感。
雪糕刺客,标价“不清不楚”,事实上也表明,此类天价雪糕,实则是内怯的,是心里没底的。要挡住雪糕刺客的“偷袭”其实也容易,那就是遵循真实的内心,不想买就不买,想退货就退货,而不是“被气氛烘托着”“被店员盯着”“被面子裹挟着”勉强自己掏钱买单。支付能力、消费层次是一回事,“雪糕刺客”配不配、值不值则是另一回事,不要混为一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