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何骗局总是找上银发族?

2022年07月01日 07:49   来源:光明日报   张焱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启动的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陆续有了成果,各地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一批案件被侦破。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在众多坑老骗局中,以所谓“名医神药”进行诈骗的占比很高,以“收藏品可以增值”等话术忽悠老年人和养老服务类诈骗也很常见。

  体面、安详地安度晚年,成为所有老年人的迫切愿望。而高喊着“未来,老年人才是消费主力,银发经济才是超级市场”的骗子们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对健康养生、关怀照顾、养老储备的焦虑,瞄准了老年人捂了半生的钱包。

  “八分钱的猴年生肖邮票能卖到上百万元,翡翠一刀切下去能诞生一个千万富翁,齐白石的画从七十年代10块钱一尺涨到了几个亿……”现在的老年人,当时的年轻人、中年人是目睹着这些财富故事成长、变老的,胆大就能挣钱、只要掌握信息差就能挣钱成为某些老年人的底层逻辑,指导着他们的行为。但在市场经济日益规范、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这样的思维方式无异于异想天开。加之老年群体易与社会脱节,对政策和相关专业信息的了解存在滞后性和盲区,经常既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又无法有效过滤和辨识信息,逐利心理与辨识能力存在不匹配,加之他们还有大把空闲时间,更容易被点对点“洗脑”造成损失。

  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是,网上流传有可能将淘汰的行业列表,其中包括玉石翡翠、文玩、国画等。这个列表不乏戏谑,却与现实不无关联。因为失去了年轻人的喜爱,围绕着这些行业而衍生的骗局只能找老年人。喜欢藏品、相信“神医”、注重传统养生,这些骗局彼此间形成了逻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上了保健品的当后,不妨碍老年人们继续落入收藏品的坑,随后在区块链、量子科技、数字货币等新技术新名词的包装下,一个个利用信息不对称所伪装的骗局也在不远处“蹲守”着。

  无论从统计学意义,还是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老年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的衰老增加了生活的不便,在迭代快速的技术面前,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无所适从。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保护弱势群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监管、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规范养老行业规范发展、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抵御欺诈销售的意识和能力,都是相关部门已经并仍要持续发力的方向。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保持终身学习习惯,不断跟上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良好的社会参与也有助于葆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心、幸福的晚年。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什么骗局总是找上银发族    2022年06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为何骗局总是找上银发族?

    2022-07-01 07:49 来源:光明日报 张焱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启动的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陆续有了成果,各地依法严惩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延伸治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涉诈乱象问题,一批案件被侦破。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在众多坑老骗局中,以所谓“名医神药”进行诈骗的占比很高,以“收藏品可以增值”等话术忽悠老年人和养老服务类诈骗也很常见。

      体面、安详地安度晚年,成为所有老年人的迫切愿望。而高喊着“未来,老年人才是消费主力,银发经济才是超级市场”的骗子们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对健康养生、关怀照顾、养老储备的焦虑,瞄准了老年人捂了半生的钱包。

      “八分钱的猴年生肖邮票能卖到上百万元,翡翠一刀切下去能诞生一个千万富翁,齐白石的画从七十年代10块钱一尺涨到了几个亿……”现在的老年人,当时的年轻人、中年人是目睹着这些财富故事成长、变老的,胆大就能挣钱、只要掌握信息差就能挣钱成为某些老年人的底层逻辑,指导着他们的行为。但在市场经济日益规范、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这样的思维方式无异于异想天开。加之老年群体易与社会脱节,对政策和相关专业信息的了解存在滞后性和盲区,经常既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又无法有效过滤和辨识信息,逐利心理与辨识能力存在不匹配,加之他们还有大把空闲时间,更容易被点对点“洗脑”造成损失。

      一个很有意思的对照是,网上流传有可能将淘汰的行业列表,其中包括玉石翡翠、文玩、国画等。这个列表不乏戏谑,却与现实不无关联。因为失去了年轻人的喜爱,围绕着这些行业而衍生的骗局只能找老年人。喜欢藏品、相信“神医”、注重传统养生,这些骗局彼此间形成了逻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维方式。上了保健品的当后,不妨碍老年人们继续落入收藏品的坑,随后在区块链、量子科技、数字货币等新技术新名词的包装下,一个个利用信息不对称所伪装的骗局也在不远处“蹲守”着。

      无论从统计学意义,还是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老年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体的衰老增加了生活的不便,在迭代快速的技术面前,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加无所适从。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保护弱势群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市场主体行为监管、加大联合执法力度,规范养老行业规范发展、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老年人识骗防骗宣传教育活动,提升老年人抵御欺诈销售的意识和能力,都是相关部门已经并仍要持续发力的方向。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保持终身学习习惯,不断跟上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良好的社会参与也有助于葆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心、幸福的晚年。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