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助企纾困要下硬功夫

2022年06月02日 07: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2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实施《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此后,各省级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实施方案,并层层传递到基层,为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提振信心注入了活力。

  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有一些鼓励性、引导性的内容,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来具体落实。不过,梳理个别省、市两级出台的实施方案,内容与国家层面的文件雷同,鼓励的内容继续“鼓励”,引导的内容继续“引导”,缺乏如何配套细化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就业容量大,但是也受疫情影响严重,需要政策扶持渡过难关。如果将政策的落地见效比作一项工程,国家层面出规划设计,省级层面就该有施工图纸,到了市县一级,则需要做具体的放线搭架、添砖加瓦工作。施工队伍即便要画图,也应该是分模块、分区域、分阶段的实施图,而不是拿着规划图继续搞规划。一项政策到底有没有落地、效果如何,需要层层细化、层层配套、层层落实,而不是层层转发。

  惠企利民不避小,实事好事不怕多。对于一些约束性措施,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出台惠企利民政策,是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是帮助企业解难题、添动力,如果政策允许、条件可行,不妨多下硬功夫。

  从政策效果看,普惠性政策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大,是为了兜底线、保基础,在雨露均沾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个行业发展“土壤基础墒情”;而最终“收成”优不优,还是要看精准滴灌、精细管理的效果。谁能用活政策、用足政策,谁就能先人一步受益更多。特别是一些鼓励性、引导性政策,谁能摸清家底、把握机遇,立足实际进行精细化配套、精准化落实,谁就能最大限度享受到政策红利。

  同样的政策空间,为什么有的地方在组织实施后依旧步履艰难甚至踏步不前,而在有的地方却能产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效果?正所谓功不唐捐,今天对困难行业企业的格外扶持、格外施策,迟早会转化成地方明天的超车动力、发展活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助企纾困要下硬功夫

2022-06-02 07: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今年2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实施《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此后,各省级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实施方案,并层层传递到基层,为困难行业恢复发展、提振信心注入了活力。

  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有一些鼓励性、引导性的内容,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来具体落实。不过,梳理个别省、市两级出台的实施方案,内容与国家层面的文件雷同,鼓励的内容继续“鼓励”,引导的内容继续“引导”,缺乏如何配套细化落实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餐饮、零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就业容量大,但是也受疫情影响严重,需要政策扶持渡过难关。如果将政策的落地见效比作一项工程,国家层面出规划设计,省级层面就该有施工图纸,到了市县一级,则需要做具体的放线搭架、添砖加瓦工作。施工队伍即便要画图,也应该是分模块、分区域、分阶段的实施图,而不是拿着规划图继续搞规划。一项政策到底有没有落地、效果如何,需要层层细化、层层配套、层层落实,而不是层层转发。

  惠企利民不避小,实事好事不怕多。对于一些约束性措施,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出台惠企利民政策,是久旱逢甘霖、雪中送炭,是帮助企业解难题、添动力,如果政策允许、条件可行,不妨多下硬功夫。

  从政策效果看,普惠性政策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大,是为了兜底线、保基础,在雨露均沾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一个行业发展“土壤基础墒情”;而最终“收成”优不优,还是要看精准滴灌、精细管理的效果。谁能用活政策、用足政策,谁就能先人一步受益更多。特别是一些鼓励性、引导性政策,谁能摸清家底、把握机遇,立足实际进行精细化配套、精准化落实,谁就能最大限度享受到政策红利。

  同样的政策空间,为什么有的地方在组织实施后依旧步履艰难甚至踏步不前,而在有的地方却能产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效果?正所谓功不唐捐,今天对困难行业企业的格外扶持、格外施策,迟早会转化成地方明天的超车动力、发展活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