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基础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取得明显成效。“专精特新”企业是增强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主体,也是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把握企业成长规律,着力优结构、强创新、拓市场、育生态,精准施策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
政策支持企业作用显现
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国强化制度引领,优化顶层设计,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取得积极成效。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2012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2020年7月,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2021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1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前者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10个方面列出了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31项任务“清单”,后者从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助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等11个方面提出34条精准支持措施。同时,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从资金导向上支持研发投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打开新的成长空间。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今年全国两会,“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多个省区市陆续推出专项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从加大财税支持、优化信贷政策、畅通融资渠道、提升创新水平、推动数字赋能、加强人才支撑、助力开拓市场、提供精准服务等多方面发力。从中央到地方,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政策体系,我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形成四个梯队。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四个梯队的“金字塔”形企业结构。处于塔尖的是“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长期专注于基础零部件、基础装备、关键材料等细分产品市场,特定细分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超过70%,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产品质量精良,单项产品占有率位居全球前3位。处于第二梯队的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即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于全省前3位,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且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70%以上的企业,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具有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等特点。处于第三梯队的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具体由各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认定。处于第四梯队的是数以百万计的量大面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有持续的技术、品牌和模式等创新能力,是我国技术创新重要主体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目前,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今年,工信部准备再培育国家级的“专精特新”企业3000家以上,带动省级企业5万家以上,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
“专精特新”企业作用不断增强。一是推进补链延链优链强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助于衔接生产链断点、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据工信部数据,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60%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过70%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涌现出一批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工业软件、产业技术基础“五基”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纳米微球、石墨设备、海底电缆等部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形成了相对安全可控的产业链,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二是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区域分布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企业数量达2626家,占比55.15%,与终端产品制造商和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形成了长期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链完整性优势不可或缺。三是带动地方产业升级。“专精特新”企业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上海、深圳、南京等地重点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培育出一批高成长性、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均超过40%。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属于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占比达65.7%。
创新拓展能力有待提升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逐步形成共识,政策支持逐步加码,发展亮点频现。但整体而言,在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质量效益、创新引领力、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
结构方面,传统制造领域企业多,而前沿技术领域较少。从产品行业分布看,机械行业的数量最多,占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的30.2%,以通用装备、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其次为电子信息行业,占比20.1%,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智能控制产品等领域;医药和化学占比16.7%,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化学制品、医药、医学影像等领域。需要注意的是,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有不少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日用品生产企业,这类产业对改善民生和促进就业有重要作用,但对制造业关键产业环节补链、强链作用不明显。与此同时,从事集成电路设备和材料、通信核心技术产品、工业机器人、精密光学器件、智能汽车产品、精密仪器仪表、生物医药产品、先进新材料、系统解决方案等先进制造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企业相对缺乏,整体培育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创新方面,注重研发投入,但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高度重视研发、技术专利,追求高品质是“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特征。据统计,目前全国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是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强度的近5倍。“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数超过50项,共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312家,院士工作站500余个,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研究院近5000个,体现出较强的创新驱动发展特征。但由于“专精特新”企业所从事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专业性较强,大多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供应链关系相对稳定,具有分工锁定、技术突破难等特征,取得突破性成果仍然较少。同时,目前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方面配套支撑有限,制约了企业创新产品产业化发展。
国内外市场拓展不足制约了企业发展空间。一般而言,“专精特新”产品的专业化程度高、市场规模较小,仅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必须实现国际化发展。比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是广泛应用于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工具系统,其全球市场规模为68亿美元,我国企业所占市场空间不足1亿美元。我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依靠国内市场可以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但是,由于部分国内产品在产品性能、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领先产品仍有差距,或者产品性能与国外一致,但在产品认证、进入供应商目录上存在一定障碍,导致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出现“不敢用”“不愿用”情况,“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产品面临市场应用难题。此外,很多“专精特新”企业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如,我国前五批“单项冠军”平均拥有海外经营机构数量为6.4家,与国外隐形冠军企业平均设立9.6家海外子公司的数量仍然存在差距。
“重整机轻零部件”问题仍然存在,支持政策亟需系统集成优化。长期以来,“重整机轻零部件”的市场倾向,造成对市场显示度高的整机及成套设备大力支持,但对显示度低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重视不够,如,技术引进方面以基础装备为主,大量进口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基础领域的技术引进不足。相较于显示度高的大型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获得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在创新投入、融资贷款、项目招标等方面仍面临较多困难。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获得较多关注,但在发挥政策合力、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补短板锻长板追求卓越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对于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其培育本身难度较大,特别是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沉淀和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支撑等方面条件不足,需要从技术攻关、产业生态培育、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优结构、强创新、拓市场、育生态,推动企业加快发展。
优结构,聚焦“补短板、锻长板”两大方向精准扶持。一方面,着力补短板,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努力锻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高铁、电力装备、5G、原料药等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强化创新引领,实现关键技术和标准主导,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
强创新,围绕链条式发展促进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一方面,支持企业树立专业化发展价值导向,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等产业基础领域开展研发,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业化发展明显、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另一方面,支持一条龙链式创新,以重点产品为龙头进行全产业链持续创新能力建设,搭建专业化配套协作平台,支持大企业打造开放共享共创式创新平台,共享行业共性技术资源与成果,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合作研究,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开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攻关,推动产业链式突破、一条龙发展。
拓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空间。针对中下游企业“不敢用”“不愿用”问题,严格执行《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落实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开展广告助企行动,推动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和从事广告业务的大型企事业单位主动对接服务中小企业;针对全球化发展壁垒高和能力不足等问题,积极加强国际沟通合作,推进企业全球化发展。积极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在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设立“专精特新”展区,为企业搭建产品、技术展示平台,提供专业化服务,助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活动,推动信息共享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为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运用资信数据优势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育生态,构建良好培育体系。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路径。一要营造良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鼓励国有大企业通过市场采购方式给予“专精特新”企业持续稳定的订单支持,同时支持中小微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二要加强工匠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对接,完善在职晋升、培训等制度,培养大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人才队伍。三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化融资需求,构建良好财税金融支撑体系。探索多元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优质企业培育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同时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和企业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四要优化服务,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直通车”制度,及时掌握企业诉求,指导用好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土地、用工、用能等问题。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梳理企业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广、人才培训、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创新链、信息链、资金链、价值链等各项服务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基础再造课题组 执笔:盛朝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