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纾困帮扶要紧盯痛点盲点

2022年05月13日 06: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这是在面对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反复、一些“超预期”因素突发的新情况下,中央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力做好稳增长工作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从国务院办公厅20条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43项政策助力服务业恢复发展,再到金融财税部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以及地方版的“天津15条”“上海21条”“广东47条”……这些政策“组合拳”立足保经济、保民生,全力以赴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千方百计帮企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从实际效果来看,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各地复工复产步伐加快,物流不畅、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现象大为改善,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但也要看到,一些政策在设计上与最终落地效果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政策措施门槛过高,让本应享受到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有的政策文件缺乏实施细则,基层执行起来无所适从,不仅影响了广大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也让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以当前普遍实施的“白名单”制度为例,各地按照中央部署,围绕重点医疗物资、重要生活物资、农资化肥和基础工业产品等生产供应,确立了当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白名单”。但有企业负责人抱怨:自己虽然属于“白名单”企业,但车间依然开不了工。原因很简单:上游的配套供应商规模不大,没有被纳入当地“白名单”,还没能正常生产。供应商的产品到不了车间,整个生产线基本就动不起来。

  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产业补贴,减轻疫情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冲击,是很多地方助企纾困的一条重要举措。这些地方因地制宜采取税收减免、低息贷款、信贷担保等补贴政策,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振信心渡难关。不过,也有企业反映,当前产业补贴政策的发力点与企业实际痛点不一致,前两年效果较好的税费减免等政策,在今年似乎有点“药不对症”。一个主要原因是,今年企业经营压力的重心,已从之前的税费支出转到了如今的市场需求疲软,而后者恰恰是不少地方纾困政策的盲点所在。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我国防疫情、稳经济的一个基本思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强调“高效统筹”,既是基于当前病毒变异和传播新特点作出的新部署,也是对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一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当然,“高效统筹”能不能做到,关键还是要看落实见实效。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已发布的政策举措,抓紧谋划储备一批新的政策工具,在加大相机调控力度的同时,把握好目标导向下的政策提前量和冗余度;另一方面,要强化纾困帮扶政策力度和效果,在确保纾困政策直达市场主体的同时,继续抓痛点、除盲点,把对市场主体的短期纾困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兼顾远近、协同发力,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纾困帮扶要紧盯痛点盲点

2022-05-13 06:4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这是在面对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反复、一些“超预期”因素突发的新情况下,中央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力做好稳增长工作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从国务院办公厅20条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43项政策助力服务业恢复发展,再到金融财税部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以及地方版的“天津15条”“上海21条”“广东47条”……这些政策“组合拳”立足保经济、保民生,全力以赴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千方百计帮企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从实际效果来看,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各地复工复产步伐加快,物流不畅、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等现象大为改善,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但也要看到,一些政策在设计上与最终落地效果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政策措施门槛过高,让本应享受到政策扶持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有的政策文件缺乏实施细则,基层执行起来无所适从,不仅影响了广大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也让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以当前普遍实施的“白名单”制度为例,各地按照中央部署,围绕重点医疗物资、重要生活物资、农资化肥和基础工业产品等生产供应,确立了当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白名单”。但有企业负责人抱怨:自己虽然属于“白名单”企业,但车间依然开不了工。原因很简单:上游的配套供应商规模不大,没有被纳入当地“白名单”,还没能正常生产。供应商的产品到不了车间,整个生产线基本就动不起来。

  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产业补贴,减轻疫情对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冲击,是很多地方助企纾困的一条重要举措。这些地方因地制宜采取税收减免、低息贷款、信贷担保等补贴政策,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振信心渡难关。不过,也有企业反映,当前产业补贴政策的发力点与企业实际痛点不一致,前两年效果较好的税费减免等政策,在今年似乎有点“药不对症”。一个主要原因是,今年企业经营压力的重心,已从之前的税费支出转到了如今的市场需求疲软,而后者恰恰是不少地方纾困政策的盲点所在。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我国防疫情、稳经济的一个基本思路。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强调“高效统筹”,既是基于当前病毒变异和传播新特点作出的新部署,也是对实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一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当然,“高效统筹”能不能做到,关键还是要看落实见实效。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已发布的政策举措,抓紧谋划储备一批新的政策工具,在加大相机调控力度的同时,把握好目标导向下的政策提前量和冗余度;另一方面,要强化纾困帮扶政策力度和效果,在确保纾困政策直达市场主体的同时,继续抓痛点、除盲点,把对市场主体的短期纾困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兼顾远近、协同发力,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